世界首例上跨运营高铁钢桁梁成功转体

  来源:中国铁建

  【党史上的今天】

  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

10月27日3时24分,由铁五院EPC总承包的河北省重点工程——廊坊市光明道立交桥工程两幅总重量达30000吨的钢桁梁桥,在4台500吨千斤顶的牵引下历时50分钟,同步完成逆时针旋转33.4°和29°后实现精准合龙,一举上跨京沪高铁和京沪铁路,标志着世界首座上跨运营高铁钢桁梁桥转体成功。

 

  联通东西“中轴线”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河北省廊坊市被誉为京津冀走廊上的“明珠”,亦是环首都经济圈内重要城市。光明道是该市主城区的东西“中轴线”,但由于京沪铁路、京沪高铁由南北向穿城而过,也将廊坊市区一分为二。 光明道示意图 该项目作为重新串联城市的打通工程,集道路交通优化、跨铁路桥涵新建、旧城改造、公共广场配套于一体,建成后将有效完善路网格局、缓解东西城区交通压力,成为串起廊坊市经济发展的“金腰带”,同时连接G2、G3、G9高速,助力打造以京沪高铁廊坊站为核心的商贸圈,让廊坊市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直面南北“大动脉”

  完成“五大体系”转换 这条短短几百米的“断头路”,已困扰附近居民多年。而打通的关键难点就在于要“跨过”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南北大动脉”——京沪高铁、京沪铁路,及站区之间共计11股道。

  转体位置位于主城区内 同时,由于项目位于廊坊市老城区,边界条件复杂,受控因素极多,拆迁难度大,无形中为这次转体横亘了多道“组隔墙”,而此前也没有可以借鉴或成功案例能够参照。 钢桁梁桥效果图 为此,铁五院设计团队历经多轮方案比选,数轮行业专家评审,最终选用了主跨竖向刚度大、线形优美、后期维护少,且对铁路影响最小的上加劲连续钢桁梁。 五大体系转换动画 为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建设对运营铁路干扰,设计采取了“先建后转”的工艺——先在铁路两侧建设桥体,再对建好的桥体采用横纵移、双转体、铁路站场上方合龙的施工方案,一举完成横移、落梁、转体、纵移、合龙五大体系转换。

  精度控制“毫米级”

  形成首版“成套技术” 主跨268米,总重量达到3万吨的双向上跨桥体,需要在2小时的高铁“窗口期”完成“华丽转身”,其工序复杂性、准确性和测控技术难度,达到了桥梁设计施工的最高标准。

  BIM示意图 为此,铁五院设计团队专门配套了新型转体体系与合龙技术、高铁变形分析、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智能建造方案,为转体上了一把“智能安全锁”,保证了同一平面上平行转体位置,实现同步时间差在1秒以内,转体精度更达到毫米级。形成了首版上跨运营高铁钢桁梁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同类工程提供了宝贵借鉴。 高铁从完成转体的大桥下通过 牢记为民初心,技术创新引领。无论是在苏州桐泾路,首次大盾构下穿运营高铁,还是在廊坊光明道,首次上跨运营高铁,一次次打破纪录,打通“断头路”,铁建人始终秉承“编织大地经纬 成就美好未来”的企业使命,传承“逢山凿路 遇水架桥”的企业精神,用心用情解决好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