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奎元
本站通讯员:吕奎元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新闻通讯的写作方法

作者近照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 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以报纸、电台、广播、通讯社、网络常用的文体。通讯的写作,要求主体鲜明,材料精当,事例、细节、情景感人,角度新颖,语言恰到好处,由开头、过度、高潮、结尾四部分组成。通讯可分为七类,都有各自的特点,

通讯的种类:

  1、人物通讯。写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一般情况下,对某一个典型人物,掌握的素材含金量高,具备写通讯的条件,就应该写成一篇通讯。但必须对所报道对象的情况十分了解,否则不管用哪种方法写,都写不到位,很肤浅,不能感动自己,也感动不了读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同样是报道一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典礼或通车典礼,许多大报记者只发一两百字的消息就完了,因为他们了解的情况都是领导的讲话材料,缺乏感人的事例和细节性的东西,有价值的素材十分有限,很难写出一篇有可读性、有感染力的通讯,只适合写消息。作为企业的一些通讯员,因为熟悉情况,有充足的时间采访当事人,采访单位领导,有条件拥有大量与文章有关的素材,不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通讯员的优势记者是不具备的。因此能写出具有思想性、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反映时代精神的通讯稿件,二者的区别在于采访是否深入,掌握的素材多与少,挖掘的深与浅。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获蛟龙。

  当然,对素材的筛检、提炼、对文章总体的把握等多种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至于如何写,怎么才能写出有分量的文章,后面再谈。

  2、事件通讯:它是指发生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段影响面巨大的事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对企业的通讯员而言,一般不涉及。

  3、场景、风貌通讯:某一个施工场面,比如我们公司干过的大项目,规模大,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如青藏铁路、京九铁路、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等,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从客观上具备了场景通讯的写作条件。有几个感人的故事穿插在里面,稿子写出来就有思想性、可读性。而风貌通讯,是指某一地的能吸引人的风光,比如三峡大坝、库区两岸的景色,可以写成风貌通讯。需要注意的是要用事实、数据说话,而不是合理想象,甚至颠三倒四、张冠李戴,把北京的颐和园说成是重庆的。

  4、故事通讯(新闻故事):在单位发生的一两个小故事,或者某一个比较感人的情景,一般指社会新闻,可长可短,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物通讯有相同之处,

  5、工作通讯:一个单位对全局有指导、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

  6、政论通讯、述评性通讯: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变革和事件,比如医疗改革、企业发展、国家宏观调控、九八年政治风波等等。

  7、专访通讯:访问名人、政府官员、社会名流、老红军、劳模等社会知名度较高的人。

  8、记者来信、采访札记。记者来信,是记者在采访中对某一件事、某个人的(当然是重要的、有影响的)情况的反映,在写作上掺插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这类稿件多数都发在内参上,或者直接发给省市、中央领导,影响大,往往能够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处理也快。采访札记,是作者的采访体会和不寻常的经历,接近于随笔。

通讯的标题:

  通讯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不知大家留意没有,我们看人时,首先把目光停留在对方的眼睛上,然后从上往下看。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最能体现人的魅力。通讯的标题与人的眼睛一样,是值得人瞩目的地方。我们翻开报纸的时候,首先是看文章的标题有没有意思,有没有吸引力,对标题感兴趣了,才接着看下面的内容。所以制作标题很重要,在标题的构思上多下工夫。别说我们初涉足新闻的同志翅膀还没长硬,即使是大牌记者,像原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在确定标题时也是费一番苦功的。他在一篇创作谈中谈到他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标题制作时,说他拟了五个标题,最后才决定用这个标题的。因此,一篇通讯的成败,标题的作用非常大。邓小平同志去世后,他的骨灰从飞机上由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撒向大海,新华社一名记者写了一篇通讯,也就是场景通讯,文章的标题是《在大海中永生》,非常新颖,一下就把读者的目光吸引住了。这篇通讯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国外媒体纷纷转载,影响非常大。1995年我给公司的副处长穆松森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通讯,在中国铁道建筑报二版头条发表,标题是《千里马驰骋红土地》,这篇文章获得当年的征文一等奖,它的成功主要在于标题吸引人。2007年我在写梅溪河挡墙抢险的稿子时,标题定为《梅溪河畔攻坚战》几家网站发出来时,标题都没改,而中国铁道建筑报发表时,编辑胡立人把它改成《抢在三峡三期蓄水前……》就有新意了。

  写通讯首先要在制作标题上下工夫,多动脑筋多思考,才有可能拟出能够吸引眼球、有可读性的标题。朱海燕写青藏铁路的长篇通讯《我们正跨越昆仑》长达4万多字,在人民铁道报一4个版的篇幅全文发表后,被多家报刊转载,该文的标题为全文增色不少,获大奖是预料之中的事。通讯标题,要在“新”字上求实效,在“新”字上求突破,虚实结合,语言要精美。要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效果,作者的水平就很不一般了。

通讯的开头:

  不能离题,引人入胜,根据主题来确定开头的内容。一是语言要精练,用较少的语言把所要表达的对象的精彩之处告诉读者。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做不到这一点,在开头部分不能简明扼要地将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是败笔。好的开头,就像一块奶糖,越吃越有味道。在开篇的写作过程中,用生动、感人、有激情的语言,比如诗词、警句、名言、典故中的一两句很有说服力的句子恰到好处地用在里面,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能够达到读者读了这句便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句的效果。你只要把主体部分和结尾写好,离得奖就不远了。初学写作的同志的一个通病是华而不实,说了一大堆话都没说到点子上,你没有紧紧围绕主题来写。比如一位歌手在台上唱歌,前面没发挥好,观众就不想听你再唱下去了。所以说文章开头的写作,需要费一番脑筋,对每句话多琢磨,多推敲。同样的一个故事,让十个人写,从标题到内容,只要不是抄袭,肯定是一个人一个样,就看谁能把读者想知道的,应该告诉读者的东西写出来,这是非常关键的。请看新华社记者写得一篇通讯《在大海中永生》开头是这样写的:1997年3月2日,一架银色的飞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衷心爱戴的邓爷爷的骨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全国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最后一个篇章。这个漂亮的开头,把读者的情绪一下激活了。读者已经猜出下面要做什么了。这是邓小平逝世后,中央遵照他生前的意愿,捐献眼角膜,不留骨灰,骨灰撒大海前的序曲。人物通讯,开头的语言必须精彩,但要恰到好处,画蛇添足、废话连篇式的开头没人愿意看下去。

通讯的主体

  构思要新颖,有新鲜感,有跳跃性,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新鲜、耐人寻味的语言。在谋篇布局时,首先要把采访的事例和你了解的一些能够打动读者的故事在脑子里过滤一遍,不要看采访本,萦绕在你脑子里的事例,你印象最深的,便是读者需要知道的。当然,一篇通讯,它不可容纳太多的事例,就像人吃撑了,肚子不舒服,而通讯的主体部分例子太多,就显得杂乱、臃肿、不感人。这需要提炼,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写,如果事例特别多,可写成长篇通讯,效果会更好。但作者本人要有驾驭大文章的能力,一是要过语言关,二是要有把握大局的本领。现在报纸上的很多10000字或者几万字的长篇通讯,特别是发表在建筑报上的那些大通讯,质量不是很高,中国铁道建筑报社原总编辑朱海燕,他写得文章我很喜欢看,他是大手笔, 2005年获得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这个奖项是中国新闻奖中最高的奖项。他到目前发表近千万字的作品。他的文章,语言流畅、新鲜、活泼、有感召力,气势磅礴,词汇丰富。再看看《在大海中永生》的第二段:邓小平临终前再三嘱咐,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意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一份珍贵的遗产。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乌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香港、澳门;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写国家领导人的文章,都是人民日报、新华社著名记者,知识渊博的写作高手,获得过无数大奖,而且在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写好通讯,不但开头写得好,中间和结尾都不能忽视。中间部分主要写能够打动人的感人事例。事例是否感人,采访结束后合上采访本,你记在脑子里的东西就是文章需要的。因为你记不住的东西,连你都没印象,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就通讯的例子究竟几个合适呢?我的体会是,一般来说,一篇千字的通讯,最多三个例子,或者说分成几块,制作成几个小标题,把每一块写成一篇文章,然后组合起来,但互相必须有联系,要前后呼应。著名作家、记者魏巍采写抗美援朝志愿兵战士如何在残酷的环境里生活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于50年代,他说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时候,每天都被战士们感动着,在初稿中写了6个事例,把稿子发到新华社后,编辑看后觉得每个例子都很感人,文章可以发,但这样一来,因例子多,显得杂乱,建议他保留3个,他冷静下来一想,说得有道理,于是他保留了3个,并对全文重新进行了布局,后来这篇通讯新华社发了通稿,而且成了名篇,收进了高中、大学语文课本。当然,魏巍是大作家、著名记者,他的写作水平远远高于我们在座的同志们。初学写通讯,最好从短文、几百字、千把字的小通讯写起。

  通讯的主体是文章的中心,往往需要交代背景,一个单位,或者文中的主人公,必然要将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经历过的读者渴望了解的典型事例穿插在里面。背景材料,能起到烘托主题,增强文章可读性、感染力的作用。我们把每个新闻故事,用链条把它串起来,主体的基本结构就成型了。

通讯的结尾:

  结尾部分也不能忽视,语言要简练、明快、干净利落,而且应有一定分量,如果头重脚轻,虎头蛇尾,轻飘飘的,就会留下一些遗憾。

  最后强调一点,就通篇来讲,切忌假、大、空,高、大、全,按照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发生的经过去写,可以参杂一些紧贴主题的文学语言,在手法上,比喻、拟人、借代等都可以应用,但不能牵强附会。写人物,不能写成高、大、全式的,人无完人,生活不存在完美,而完美只是人们的一种追求罢了。伟人毛泽东、邓小平还有错误,何况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报道对象某个方面的闪光点,并将其写好写透就行了。名人的写作经历也有失败的,我们要学习他们精华的东西,才能促进我们成长、进步。

  另外,写好一篇通讯,需要有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平时要注意积累,多观察、多问,多看报纸、多练笔,不要怕失败,写出来要多请人看看,有的人不会写,但会看,一些错句、错字能帮你纠正过来。日久天长的磨练,也就会写了。当你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同事、领导的承认时,你写作的兴趣也就有了。一般来说,写通讯的兴趣比写消息的兴趣大。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写作的行列,对单位形象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宣传的作用不可估量,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能激发人去战胜困难的斗志和勇气。

  发表于60年代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录》《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部好的作品影响几代人,像《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好人徐虎》《北京有个李素丽》,等等都是通讯的典范,值得每一个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去认真学习。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飘扬在人们心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企业和个人双赢,努力学习、工作、生活。

  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 吕奎元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