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航车陂号”首战告捷 车陂隧道工程建设正式步入“快车道”

文/方钊佳 刘圣景 郑漫悦 郝洺

2021年8月31日晚9点,随着重达3万吨的首节沉管E4管节横跨珠江水面,浮运至天河端头,沉放稳定并与暗埋段对接完成,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工程(黄埔大道至新港东路)项目(以下简称“车陂隧道项目”)沉管安装“首战”告捷,车陂隧道工程建设正式步入“快车道”。

车陂隧道是中交四航局继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完成后的再次突破创新,是国内内河首座全断面浇筑沉管隧道,建成后将成为广州城市交通的新名片。隧道设计全长约2.07公里,为广州城市主干道,含过江隧道一座,共计4节沉管。项目负责人刘轩源说:“本次E4管节安装是中交四航局继广州洲头咀隧道后时隔7年再次组织内河沉管安装,也标志着车陂隧道工程突破内河超大体积沉管水下安装的技术难点,工程建设正大踏步向前迈进。”据悉,E4管节沉放对接完成后,项目部将马不停蹄的启动沉管E3管节的浮运安装准备工作,并力争于年内完成4节沉管的全部安装工作。

 

国内沉管隧道工程建设领域的“引领者”

成立于1951年的中交四航局,怀揣着“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愿景,七十载从早期投身黄埔港到参建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是行业内运营质量领先、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标杆。

穿江过海修隧道,步履不停干工程。从1988年在全国首次采用沉管工法修建黄沙至芳村珠江水下隧道,到2007年创新采用“轴线干坞法”工艺,修建了国内第一座大型“变截面”沉管隧道(洲头咀隧道),再到2011年修建国内第一条采用围堰明挖法的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海底专用隧道,2018年创造的深海沉管滴水不漏的工程奇迹——约5.6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及在建的超大型集群工程、全球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深中通道)、北方寒冷地区第一座海底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四航建设者们攻克了一道道工程难关,一次次书写沉管隧道施工领域的“最”字传奇,成为国内沉管隧道工程建设领域的“引领者”。

今天,在广州这座美丽城市建设中,四航建设者们重整行装再出发,承建国内内河首座全断面浇筑沉管隧道,以“务实、创新”的态度继续为城市创造更便捷、更宜居、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共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生态圈互联共通,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内河全断面浇筑沉管隧道“拓荒者”

车陂隧道项目是广州市首个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的过江隧道项目,也是广州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具有社会关注度高、应急要求高、环保要求高、涉铁涉水安全风险高等多项重难点,施工作业犹如针尖上跳舞。项目总工欧伟山感慨:“面对高品质追求、高技术要求、高风险管理,我们从参建伊始就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以问题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科研为保障,坚持以‘三全’质量管理法为抓手,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群策群力,解决了众多的技术难题。今天首节沉管顺利完成安装作业,也代表着我们通过了这次‘大考’。”

沉管浮运安装作业要求测量监控系统能实时快速准确反馈管节位置、姿态等测量数据,能否精准测量直接关乎着管节浮运、沉放、对接作业能否顺利完成。为解决这一重点工作,项目部日夜坚守,采用DGPS定位法,设置RTK-GPS(实时动态双频RTK)基准站,使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这相当于在象群中可以清楚观察到一直牛虻的细微移动。项目技术部长汤健说:“为了本次作业,我们在前期就进行了足够充分的准备,项目通过开展测量风险管理和标准化管理,不断优化水下定位及测量技术,运用BIM技术多次进行作业模拟,确保了本次作业的顺利完成。”

施工水域处于地铁保护区范围内,水上作业空间受限。刘轩源说:“一旦出现问题,造成情况将十分恶劣,影响严重,这就对我们施工安全管理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设计阶段,项目部始终保持与地保办沟通,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多达十余次,最终方案对地铁主体结构无任何影响,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本质安全,避免任何施工安全事故的出现。

智造现代化城市的主引擎,推动数字经济化中心建设

据悉,车陂隧道预计于2022年底建成通车,通车后大大缩减了市民出行时间的同时,“以线带面”联动区域内资源,加强各区域间联系。其通车有利于完善广州中心城区交通干道枢纽网络,推动周边城区加快完成基础交通设施,提升地区交通承载力和广州市环城快速交通线的效率,是实现珠江新城、金融城、琶洲、珠江后航道片区等重点发展片区交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线路,有利于深度融合珠江南岸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集聚区和珠江北岸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区,通过点、线、面相结合,以交通为纽带,以产业促发展,加快实现“一江两岸三片区”的城市新格局。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