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代人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西部

  乌鲁木齐讯(通讯员 李炫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这就是王震将军笔下的兵团人。数以万计的兵团儿女,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浇灌着沉睡千年的大漠,让红柳变麦浪,荒漠变粮仓。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祖国赋予的光荣任务之中,谱写出感人至深的人进沙退的创业之歌,谱写了拼搏进取的西部开发史。

  我的爷爷是解放后新疆的第一代建设者。1958年的冬天,火车头喷着浓烟一声长鸣,承载着为西部建设发展奉献青春的坚定信念,风华正茂、怀揣一腔热血的爷爷踏上了屯垦戍边之路。那趟火车走走停停一个多月到了素有“西域襟喉”之称的哈密,又历时一周,辗转数趟汽车,抵达了乌鲁木齐,到农垦厅报到工作。当时,兵团实施了开发新垦区的战略方针,各师也作出了向新垦区进军和扩大老垦区的部署,一个垦荒造田和大兴水利的高潮在天山南北迅速兴起。1962年,农六师新湖总场建场,爷爷主动请缨直奔前线。虽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是面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长满了高大的梭梭柴、红柳树,一行的人还是被眼前景象惊呆了。爷爷最先跳下车,挽起袖子大声说:“年轻人就是要有拼搏的精神,来了咱们就要扎下根,干出名堂。”很快大家挖起地窝子,解决了住的问题,随即投入到劳动生产中。不久之后,爷爷参与了塔西河的修建,在那个年代,兴修水利工程是十分困难的,设施简易,物资匮乏,挥汗如雨的支边青年们用担子挑、用肩膀扛,一条绳、一把镐为塔西河的修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爷爷说:“我们这一代人,自然担当了开发的主力军。艰苦的岁月,磨练了意志,养成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生活习惯,勤俭持家、朴素生活,是传世之宝。”

  我的父亲接过爷爷手中的“镐头”。1978年高中毕业后,毅然回到了农六师新湖总场,无悔的将青春奉献于这片欣欣向荣的大地上。父亲在颗粒厂和供销公司当过采购员,谨记爷爷诚信做人的教导,不拿公家一针一线。后来,父亲为掌握一技之长,进入总场车队,通过扎实学习取得了A照驾驶证,成为车队第一批车手。八十年代,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路,运输一趟水泥,300公里的路程要开上一整天。现在父亲提起来会说:石头路上颠一天,握着方向盘的手和胳膊都是麻的。但是当时父亲从没说起这个,我只是看到父亲在夏天皮肤晒的黝黑,衬衫上都是汗渍反复浸湿反复干透留下的白色印记。还有冬天天没亮,父亲裹着军大衣用手摇式点火一下一下把车发动着,开启新的运输之旅。父亲利用闲暇时间刻苦钻研修车技术,使车队的维修费降低了成本,为车队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因为父亲勤学肯干、表现出色,在1986年7月,我出生的那年那月,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做人要爱国爱党、要勤奋自强、要诚实守信、要务实担当”成为了最朴实的家训。在1992年随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来到乌鲁木齐。父亲依然奋战在兵团建设的征程上,无论工作多么困难,他总会毫无怨言地冲锋在前,把任务扛在自己的肩上,一干就是一辈子。

  爷爷和父亲就像是坚韧不拔的胡杨树,无论脚下的土壤多么贫瘠,都深情地拥抱这片土地。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我在大学志愿填报表上,毫不犹豫地选择新疆兵团第一座城市石河子--新疆石河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愿以偿地进入石河子大学,我暗下决心,我要用知识去赓续兵团精神,用文字去书写兵团发展,我要把全部的智慧和才华献给兵团。在校期间我努力提升自己,刻苦学习,于2007年1月5日,成为中共预备党员,次年转为正式中共党员。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3个年头,作为一名党员,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生在兵团、长在兵团、工作在兵团的兵团三代子女,我接过重任、立足岗位。祖辈父辈的热爱祖国、担当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他们为我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使我成为了扎根兵团的新时代戍边人,这是在屯垦戍边岁月中形成的军垦家风,这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岁月变迁,精神永存。如今,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时常会给他们讲铸剑为犁,掘地为穴的兵团人,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赤手建家园的传奇故事,会经常讲老太爷支疆的峥嵘岁月和姥爷扎根的建设足迹,更是会以身作则,将这三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传承下去,将一代代红色家风延续下去,用军垦人的壮志与豪情在天山脚下绘新图、在西北边陲绽荣光。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