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

       又逢三月,虽然北方的一切都还在蛰伏,但随着温度慢慢躁动,一切的孕育都在等待着春分,准备随时萌发。
       家里的花木由于暖气的缘故,提前发了疯似的窜长起来,几天不见就生的郁郁葱葱了,长势喜人。我有移盆换土的习惯,春天则是最佳的时机,顺便也到花市转了一圈购置移一盆新花。花市的花也在春季应声涨价,遇见喜欢的,假装和老板讨价还价,找个心理安慰,然后还是原价买了。
要想花木长的好,就必须准备好肥土,要松软透气性好的黑土。如今的花木不如以前,扎在土里就能活,现在需要各种形态的颗粒掺杂在一起,要进口的肥料才能长的好。就像现在的人,以前粗茶淡饭各个抖擞精神,现在花样繁多却天天萎靡不振。
       春季,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每个地方都是组织要种树的,至于为什么要种,什么时候种,种什么树,现在的年轻人大都随波逐流,拿着铁锹、镐头热情高涨的凑个热闹而已,没有人去真的了解“树”。
        西北的新疆,由于常年天旱缺水,为了防风固沙,植被基本都是杨、榆、柳和梭梭林之类耐旱的树种,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开始于新疆兵团成立之后。
为了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为了新疆能迎来更好的发展,兵团人“住地窝子、喝碱水、开路全靠两条腿、驴拖车,人拉犁,浇水全靠双手提。”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硬生生的把“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儿吹着石头跑”的干摊戈壁,打造成一个个连田阡陌,林道成网的生态绿洲。兵团人前赴后继,与这些防风固沙的林木一起成长,一起默默地守卫着这六分之一的国土辽域。
新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造就了气候多样性,但绝大多数地方都面临着荒漠沙漠治碱、防风、固沙的难题。老一辈的人都知道当年飞沙走石的厉害,风沙裹挟着鸡蛋大的石头劈头盖脸的砸来,躲也没处躲,藏也无处藏,只能硬抗。日常劳作的时候,也常常是“一口馒头半口沙,就着泥土吃西瓜。”
         “碱水咽大饼,脸似胡杨皮”就是那些常年战斗在戈壁荒漠的兵团战士的真实写照,风不但携走了沙,还带走了裸露在空气中的所有水份。很多诗文把兵团精神比作胡杨,但经历过的人,都懂战士与胡杨的形似之处。
        “以前的沙漠毁了家,现在的沙漠可养虾”。随着现代防风治沙的效果凸显,设施农业和科技的发展,兵团人尽情的发挥着自己的才智和想象力,打破了一个个的不可能,神奇的在沙漠边缘收获了香甜的热带水果,养出了高品质的海洋鱼鲜,打造了一个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沙漠生态经济圈。
        城市之所以人潮涌动,是因为有树,之所以有树,是因为有人种树。我们在享受自然环境改造成果的同时,更应该种好自己心中的那棵“树”,这棵树可以是兢兢业业的工作之“树”,也可以是遵守公序良俗的行为之“树”,更可以是奉公克己、清正廉洁之“树”。因为这样的树越多,社会氧气含量就会越高,正向的力量就会越强大,人们的生活就会越好,孩子们就会越快乐。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