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中产置业廉洁文化月“史鉴润廉”体会文章分享

廉洁修身 青年当先
姚述涵
 
       君听闻,“清正在德,廉洁在志”的箴言,又可否知晓先贤执笔歌颂清风正气精神的深意;君熟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又可曾体悟到其中磊落的襟怀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意;君明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道理,又是否能够以身作则,一点一滴,从自己做起?
       然,何为廉洁?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的注释中写道:“不受为廉,不污为洁”。可见,不收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即为廉洁。但无可否认的是,道理说易行难,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接受过优良的教育,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挂在嘴边,背诵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可倘若要问出些个中真意,怕是没有几人能完美释义出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此,我想要说的是,廉洁之本,在于修身,圣人先贤不断告诫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固本强基,方能行稳致远,而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青年需要明确的主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纵观我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无论是春秋时期“三得相而不喜”,其子无立锥之地却依然廉洁而终的孙叔敖,还是战国时期兴建水利、造福万世,凿井煮盐,不取分文的蜀郡太守李冰;无论是东晋末年,迁任晋陵途中,偏饮“贪泉”,不改初心的吴隐之,还是历经三朝乱世却清廉依旧,“以恩养人,悬瓜拒贿”的北齐太守苏琼;无论是盛唐时代仕途遭贬却欣然道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诗豪”刘禹锡,还是崇尚“由俭到俭”,并提出“五风”以诫世人的北宋太傅中书令张知白,他们无不恪尽职守,秉公任直,以民生为己任,以清廉为家风。他们深知,廉分大小,只有从自身做起,从修身边的“小廉”做起,修得“小廉”,才终能行得“大廉”。正所谓“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而这“修廉”又如何不能算得上是一种“修身”呢?
       以史为鉴才知兴衰,以德为纲方知得失。当我们徜徉而过这浩荡千年,收回目光望向现代,我们看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展出的雨季挡雨,夤夜保暖,冬日御寒的“三用”大衣,那是周恩来总理发扬的共产党人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不朽精神;亲自治理被“三害”肆虐的河南兰考,拿出粮票和钱接济百姓,“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那是焦裕禄同志的人民公仆本色,是永不磨灭的丰碑;一生两袖清风,两离桑梓,即使清贫到献血补贴家用,也要拿工资给百姓买药,那是孔繁森同志立志青山处处埋忠骨,以时代之名,谱写的清廉之歌。由此可见,“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慎独修身是早已根植于他们心中的品格,他们的廉洁如深谷幽兰,不言自芳。廉洁奉公于历史的潜移默化中凝结成了文明传承的一部分,铸成了中华民族贯穿始终的不朽精神。且无论历史怎样更迭,无论未来如何上演,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廉洁,是冬梅的严寒傲骨、幽兰的清馨难覆、劲竹的坚忍直节、秋菊的不落世俗。诚然,想要拥有像先贤那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内核,对于我们而言确有难度。因此,廉洁修身,任重而道远。“多植荷花塘自清,勤读修身道自明”,我们作为当代青年,思墨不免染浊色,忆朱方能保精神,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自当从今始学廉洁修身之道,理解廉洁文化是青年人的政治营养,熏沐其中方能使得清风正气融入骨血;从今始立廉洁修身之纲,坚持用廉洁文化正心修身,打牢清正廉洁的思想基础,培养秉公任直的文化素养,坚守廉洁自律道德准则。这样,即便无法效彷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道德境界,却亦可以做到“孜孜淑淑,所以保终”,不陷世俗污浊,不受利欲熏心。
       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廉润初心,清风正气应铭记;廉洁修身,我辈青年当为先!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