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兴勇
本站通讯员:鲁兴勇
中铁十五局二公司

重走铁兵路

 

       
       当我被公司党委选上参加纪念铁道兵成立七十周年“不忘初心志,重走铁兵路”的活动后,内心无比高兴与激动,尘封许久的记忆瞬间被打开,整整一个中午,脑海中小时候坐军列随部队搬迁青海的点点记忆一遍一遍涌现……
        73年还是74年春天、夏天还是秋天?完全没有印象,记住的,只有小小的我与妈妈、弟弟一起坐在军列专门为照顾家属中幼儿而加挂的两三节硬座车厢内。年长的姐姐们则随大部分家属与部队在后面的闷罐车中。再能记住的便是定居乌兰县师部家属院,妈妈用羊油炸麻花。麻花凉后,被白白的一层羊油包裹住,人很小且饿,但也吃不下去。还有就是曾在乌兰县小学读过一年级,其他的便什么也不记得了。当妈妈知道我要重走铁兵路时,便叮嘱我一定要去找找当年师部家属院中的那个家,担心我当年小,记不得具体地方,专门让姐姐手画了一张家属院房屋分布简图,把家的位置圈了出来。
       儿时的记忆太少太少,不足以让我觉得自己重走铁兵路时能够信心满满。正巧先生2001年有幸参加过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建设,也有浓浓的青藏铁路情怀,平时注重收集铁道兵及青藏线的相关历史资料,出发前的两三天,我们刻意重温了铁十师的历史。73、74年,也就是小时候的我随军列上青海的的时期,从陕西安康再上青藏高原,驻师乌兰县和天竣县、德令哈等地,修建西宁至格尔木段,当年的世界第一高隧“关角隧道”便是那个年代的丰功伟绩。
        怀揣内心的渴望与妈妈的心愿,7月15日,我们如约出发,同行的有铁十师老兵、铁二代和新学员代表。一路上,以原公司纪委书记汪永汉为代表的老铁道兵们心情无比激动,不断地给我们讲述他们青春时代无私奉献的军旅生活。七十年代的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寂寞荒凉,车行几百公里都看不到人烟。16、17岁的年轻铁道兵来到青海,20多岁时离开,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韶华时光全部奉献给了祖国青藏铁路的建设事业。他们中的很多人,3年没有去过县城,没有去过团部,一直都坚守在施工一线。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但那时,他们并不觉得苦,反而意气风发,精神抖擞。说到动情处,老兵们泪流满面。这泪水,不是悲哀伤心的泪水,而是骄傲自豪的泪水,是内心浓浓的铁道兵情怀的自然流淌。
       车到天竣县烈士陵园,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烈士纪念碑。新学员代表意气激昂地诵读一首《铁道兵赋》“铁魂百炼,壮志凌云,建设征程,无所不胜……铁流万里,势不可挡,云帆直挂,气吞河海……风雨九重,丹心一生,雄师劲旅,是我铁道兵!”让长眠在此的原46团、47团54位先烈们,仿佛听到了铁兵后代对他们铮铮铁骨的无限敬仰之声,也看到了铁兵后代弘扬铁兵精神,再筑铁军意志的传承决心。祭奠活动感天动地,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
       车继续前行,快到关角山隧道了,老兵们的心情也随海拨的升高更加激动起来,纷纷面朝车窗外,给我们指点这是团部驻地,这是连部驻地,这是隧道进口,那边是隧道出口。我在进口参建,开装碴机,曾经与我并肩的战友中,有4位长眠在了青藏高原,我也是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从他们滔滔不绝的话语里,时时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对部队,对战友的浓浓思念之意,深深怀念之情。
      巍巍的青藏高原,一如四十多年前一样雄伟高大,老兵们口中的地标,多被岁月的长河消磨殆尽,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让老兵们魂牵梦萦的青藏线一期铁路也在2016年前后不再使用,只有字迹鲜红的“关角隧道”四个大字与已无铁轨和枕木的路基,依然默默地吟唱着老铁道兵们难以忘怀的奋斗历史和青春年代,也激励着后代的我们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依依不舍地离开关角隧道,车子一路下行,便来到了铁十师师部驻地乌兰县城。天色已晚,因带着老母亲的心愿,我一路寻到当年的师部与师部家属院驻地,遗憾地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师部大院已变成居民小区“兰馨花苑”,师部家属院被当地居民使用,我们到时,刚刚被拆除的只剩下一片空地。四十多年前的家,已无处找寻。听同行的老兵们讲,乌兰县城唯一可以找寻的旧址,也只剩下十字路口的电影院和老百货大楼了。
       7月17日,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怀揣使命再出发的重要一天,上午8时20分,我们抵达乌兰县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原铁十师48团、49团和50团、新管处50位烈士。正当我们准备纪念活动时,陵园中又来了一行手持“89350部队,老兵重走青藏线”旗帜的人群,相互一交谈,巧得很,他们正是原十师50团的老兵。当听到我们也是铁十师的传承人后,双方激动的双手紧握。因父亲曾任50团后勤部长,我便拉住一位身穿军绿色夹克的老同志,悄悄地问了句“我的父亲名叫任世治,也是50团的,您认识他吗?”老人一听,非常高兴,连连说“认识,认识,很熟,很熟。”“你长得很像他”。我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一下子仿佛见到了去世多年的父亲,紧紧拥抱住老人。来来来,合个影,89350部队与父辈建立的丰功伟业,更加深深地镌刻进我的心底。
      回程了,看着同事发来的我与老人交谈的照片,泪水一次次涌出眼眶。四十多年前的自己,还只是个懵懂的孩童,但青海乌兰的点滴记忆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其实从孩童时代到少年时代,见到父亲的时间并不多,家中来的也多是军人,一律叫“叔叔”,以至于让我养成了不会认人的习惯,至今难改。作为标准的铁二代,从小听着军号声在军营中长大,能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真的让我感到非常非常地荣幸。正如李瑛书记所说,沿着铁道兵的足迹走来,我们并不是用脚在走父辈走过的路,而是用心在丈量父辈们立下的丰功伟绩。
       “汗水融化千层岩,风枪打透万重山。为了修通青藏线,再苦再累也心甘。”当年铁道兵的铿锵话语仿佛又在耳傍响起。当年青春年少的铁道兵们大多已步入老年的行列,但他们为之流血流汗的青藏铁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期、二期,经过铁道兵、铁建人几代的艰辛努力,青藏铁路已从低速铁路慢慢变成了高速铁路,给青藏高原的人们打通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天路。
       一路走来,当我们一次次面对父辈们为之奋斗过的旧址,我们的心灵也一次次地被洗涤。物资匮乏,气候恶劣,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父辈们成长时期的艰辛与不易,但他们无怨无悔,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无私奉献给了祖国最艰难的时代。也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一次纪念活动,意义非凡,是当代铁建人的纪念之旅,是老铁道兵们的回望之旅,是铁二代的传承之旅,更是新学员的追梦之旅。真心的希望我们这一代人,牢牢地记住这段铁道兵的光辉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铁兵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让铁道兵的后继者铁建人,凝心聚力,再铸新时代的铁建魂。

(2020年7月30日)
 
(作者简介:任艳秋,中铁二十局六公司,其父任世治曾任铁道兵五十团后勤处处长)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