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刚
本站通讯员:刘红刚
中铁二十局电气化公司

过年

     逝者如斯,转眼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然而,那些片片关于过年的儿童记忆,却仿佛像一颗颗发光的星星,永远闪烁在我的生命里,令人那么留恋、痴迷、妄想。
     小时候,刚踏进腊月,人人都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因此,恨不得日子跑快点,盼望一步跨进年里。过年在农人们眼里是那么的神圣,尤其是小孩,现在回想还记忆犹新,当时流传着童谣“过年好,过年能穿花花袄,吃白馍,砸核桃,你说新年好不好”,平日里生活不易,省吃俭用,此时,地里的活该放下的都放下,往集市上跑的次数也多了,匆匆忙忙地购买一些年货。在镇上的集市上,车铃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荡漾在凛冽的寒风中,到处充满了浓浓的办置年货的味道。还有走村串乡打苞米花的,从家里面拿些包谷爆两锅,放点糖精,色泽光亮,香脆可口。还有收破烂的,他用手摇着小鼓,吸引围观了好多小朋友,他们争先恐后的用破旧的书籍、用过本子及其他破旧东西置换着塑料小手枪、头上戴的发卡等小用品。
      那时,有些农人们养猪图过年是为了卖钱,积攒孩子们上学的学费。有些家里面有红白喜事,就谋划着杀头猪,来衬托一下年味,留够用的,剩下的买掉,杀猪其实挺热闹,请屠夫专门宰猪,其余几个人分工明确,先架口大锅,你烧火,他挑水,屠夫不停的摩擦着双手,一会刮猪毛、一会用刀不停挥霍,不大一会儿,一大篮子白浪浪的肉就呈现在了篮子里,再下来就是把猪头及内脏(下水)做成一大锅菜,请家里帮忙执事的人员来吃。最有趣的就数小朋友们了,不知道那位小朋友把猪尿泡用气筒充大,在空院子上像踢足球一样的踢来踢去,你挣我抢的,热闹非凡。
转眼到年三十了,村子里的人第一件事就是写“对子”(春联)。记得,那时村里面有位教初中的刘老师,经常为乡亲免费挥毫,大家排起长队,乐呵呵等着属于自己家的对子。天刚刚黑下来,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的在门上贴出红对子,挂上红灯笼,为节日更争添了几分喜庆。此时,年夜饭就从巧妇们的手中和心中散发着浓浓的香味,每逢这个时候,农人们却没有忘记给去世的先辈们烧纸钱,并将香楼摆出、将苹果或者其他水果祭奠在先辈们的牌位前。
     其实,那会的年夜饭就是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一顿饺子,在那个时代,能吃到饺子已是很满足的事了。所以,就连常年在外漂泊的游子也会尽可能地千里迢迢风风火火赶回家,一家人团个圆,吃个饭,图的就是一份喜气,图的就是一份热闹,图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与温馨。
    吃过年夜饭,随便走进哪一家,都坐满了人,围在红红火火的火炉边,大家嗑着瓜子、吃着糖、喝着茶,说着祝福的话。小孩子欢天喜地,大人们其乐融融。孩子只知道跟在大人后面串了东家入西家,兜里装着满满花生、糖果。
    随着午夜零点钟声的敲响,孩子们找来短竹竿,高高地挑着开始放鞭炮,顿时,千家万户的鞭炮骤然响起,此起彼伏,一致响得的不停,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有亲自放完鞭炮,才算年过得很开心很有意义。
    正月初一,是孩子们再高兴不过的事。这一天,都不兴走亲戚,仿佛是把时间专门留给孩子们似的。小孩子早早起床,穿上盼了一年的新衣裳,互相比较看谁穿的衣服漂亮好看,笑嘻嘻地把小拳头一抱,见到长辈就磕头拜年了,磕了头就得给压岁钱,因此,磕的头越多,就得到的压岁钱越多。这也是一年中惟一能积赞零花钱的机会,能不高兴吗?
    吃过早饭,爆竹声声,锣鼓喧天,耍狮子及踩高跷便在大队部的院子里开演了,小孩们跟着大人端着小凳子就去看热闹,大人们相互拜年问候。
正月初二就开始走亲戚、访朋友,乡村的道路上,东来的西去的,南来北往的,有的骑着加重飞鸽自行车、有的坐着自家的牛、马车、有的牵着小孩子的手再上路上走着,热闹非凡,大伙们相互祝福,相互问候,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悠闲的,都是愉快的。
还有正月初三、初四、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中国民间“迎财神”的日子……
    正月十五吃过元宵,就算“圆年”了。晚上在最后一次点灯笼,意犹未尽,但孩子们总是恋恋不舍,觉得过年的时间太短,假若天天过年,那该多好。
    因而,在那个年代,谁不盼望着过年呢?首先能吃好喝好,穿新衣服,不过,那些都已经是儿时的记忆了,现在想来,依旧是充满了美好,如今,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基本上每天都像是在过年,年味已经慢慢淡去,现在回想,还是那个年少无知的年龄感觉到过年比较幸福。(刘红刚)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