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小巷看家风

      讲到“好家风”。首先浮现在我脑海的就是“六尺巷”的故事。因为我是安徽人,从小就听父母讲发生在家乡“六尺巷”的故事,多年来对我的为人处世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工作后趁休假闲暇,慕名来到“六尺巷”,目睹历史遗迹、聆听感人故事,又有了成年人更深的感悟。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并没有什么称得上美丽的风景供人欣赏,只不过是小县城中一条平平常常的小巷而已。它但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使其成为一条名驰遐迩的名巷,其名就出名在它的由来上,就出名在它的故事中。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闻名遐迩的“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据《桐城县志略》载: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张氏家族,清廉节俭、乐善好施、教子有方,一门七代出了13个进士,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清代名相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期间张家人传书于京城当大官的张英,求其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遂回信一封写了这首“让墙诗”。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就有了这条宽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成为几百年来劝人“邻里礼让、友善和睦”、传承好家风的典范。
       故事的内涵不简单在于“巷”的本身,而在于体现了心胸宽广、恭谦礼让的传统美德;短短四句“打油诗”,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髓。特别是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戒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吸收传统文化的充足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礼让、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得更好。争一争,道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早在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欣然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他说,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她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可见,六尺巷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不管是对于当政者还是对于普通百姓,六尺巷同样意义深远。
       和睦的邻里关系,对于能够成为邻居的人是一种幸福,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你容我,我容你,天宽地阔;你敬我,我敬你,彰显厚德。邻里之间需要用真诚去换取信任,相互谦让,相互理解,互相尊重,方得和睦。(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西北工程有限公司)
 
 
为您推荐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黄晓娜、梁少平、樊海姗、雷嫘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昝娜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姜浩 王云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曲虹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王玉霞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杨亚勤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