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奎元
本站通讯员:吕奎元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第二次握手》一本励志好书

 
  一本励志好书,影响几代人。著名作家张扬创作于70年代的《第二次握手》是一本让我终身铭记的好书,当我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彷徨之时,助我走出迷茫,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发展和成长的人生之路,经过多年的拼搏,理想终于变为现实。43年过去,我依然对这本书怀有感激之情。
1978年春天,正处于花样年华的我,响应国家“一人参军 全家光荣”的号召,怀揣着能吃上大米白面、有新衣服穿的梦想,走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四面环山的驼梁山深处的小山村,被一列闷罐火车载着一路西行,来到天山脚下的铁道兵营军,由一个与土地打过两年交道的泥腿子农民,变成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大西北的军营开始了不寻常的人生之旅。
  到了部队,米饭、馒头,顿顿吃个肚儿圆,崭新的军装穿在身上英姿勃发,从出生到离开父母,一直被温饱困扰的问题彻底解决,被雾霾笼罩的时光流转了18个春夏秋冬,一个翩翩少年郎的那些尘烟旧事,慢慢变成言语里浅浅淡淡提起的曾经。我和天南海北的战友们摆脱了贫困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又有了新的追求和欲望。这或许是凡夫俗子的本性,只有不断追求,才能不断燃起生活的希望。我们一起参军的那些热血青年,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初、高中文化,1977年以前参军的战士,因家境和教育落后等因素,导致大概有五分之一的军人没读过书,没接受过一天正规的文化课学习。
  在部队,对每一个家在农村的新兵来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感到很新鲜。我所在的十一连承担了南疆铁路库尔勒段库鲁塔格隧道出口的掘进任务,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开挖,铁锹、十字镐、耙子、簸箕、电瓶车、斗车,是我们隧道施工的主要设备,风枪是当时最先进的掘进工具。我们每天干的是重体力活,条件艰苦的局外人无法想象。这还不算啥,可怕的是,隧道安全防护差、隐患多,死人的事常有,一些战士,不是被一次大塌方砸死、被拱部掉下的石块夺命,便是被电瓶车活活碾死,眨眼之间阴阳两隔。谁也不敢打包票,早上走进隧道,下午能活着出来。据兵改工后统计的一项数字显示,我所在的22团有27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兵改工初期,为南疆铁路捐躯的战友,被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的遗骨,被安放在和静县铁道兵烈士陵园。
即便生命受到威胁,我们没有退缩过,照样每天进出隧道,拼死拼活打炮眼,一天24小时放两排炮,堆积如山的石渣,全靠战士们的一双手,用耙子扒进簸箕,装进斗车,由电瓶车运出隧道,运到弃渣场。在隧道施工中,哪个战士没流过血?
  知识是进步的阶梯。在军营,每个人都想改变生活环境,改变人生,而且这种欲望越来越强烈。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在同年参军的战友中,我与别人已经有了差距。我上学的年代正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革”时期,我们那一代人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十分有限,不足80后、90后五分之一。没文化怎么成长?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人,考虑问题简单,干不成大事。不学无术、不吸收新知识便要落伍,成为干部战士的共识。连队的学习氛围很浓,没读过书的战士在这种气氛的熏染下,从认字、学拼音、查字典学起,然后练习写信、读报、看杂志。
自学是很苦的,要经历许多煎熬和艰难曲折。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可是到底学什么好呢?盲目地学、什么都学,肯定是什么也学不好,学不精,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我和一些学习热情很高的战士一头雾水,找不到切入口。我喜欢看一些体育、文艺方面的杂志,从战士手中借来的杂志爱不释手,翻看一遍又遍,好看的句子都记在本子上。我还坚持写日记。
  军营生活太单调,除了吃饭、上班、集体学习、自学,没有任何形式的娱乐设施供我们那帮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打发时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扑克还没进军营。
  繁重的体力活,每上一个班,几乎耗尽积蓄的全部力气。可是环境再艰苦,并不能扑灭我心中熊熊燃烧的理想之火。我对知识的渴望如饥似渴,仿佛如久旱的禾苗,需要雨露的滋润。看别人的杂志不过瘾,我便利用休息时间去库尔勒新华书店买书籍、刊物,过剩的精力用在看书,看杂志上,陶醉其中。我不知道今后的人生是个什么样子。由于文化底子差,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可理解能力差,难题如大山一般压来。我和几个有志于通过自学成才的战友开始为自己补习文化课,买来高中的数、理、化教材复习,拼一把。由于参加军校考试的名额有限,一个连队只有一个名额,即便学的再好,也轮不到头上。我废寝忘食地复习数理化,备战多半年时间,眼看参加高考无望,此路走下去只能是一条死胡同,想来想去,很明智地放弃了这劳而无功的复习。我对未来进行了一次长考,将自己的优、劣势进行了一番梳理、评估,反复考量,便毫不犹豫地转向充满荆棘的写作之路。
  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一下轰动全国,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广大青年争相购买、阅读、讨论,对这本书的关注度前所未有。据说出版社一版再版仍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先后发行300万册,这个印数一直保持了20年记录。
  有一天,连队的几个战士们正热议《第二次握手》,一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从一个四川籍的战士那里借来《第二次握手》,用一天的时间便看完了。看了一遍不过瘾,到几十里外的库尔勒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继续看。没多久,我看到许多干部战士手里都有这本书。那是一部描写一代科学家求学、创业和爱情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丁洁琼、苏冠兰、叶玉涵三位科学家,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战乱年代,导致赴美留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美女丁洁琼,没有收获美满的爱情和婚姻。苏冠兰大学毕业后本想与他真心相爱的“琼姐”一起赴美深造,但父亲苏凤麒极力阻挠,只得留在国内发展,事业远不及丁洁琼,他与丁洁琼终身相伴的约定化为泡影,在父亲的安排下,与同样走出大学校门、贤惠而知书达理的叶玉涵结为夫妻。苏冠兰与丁洁琼纯洁的爱情故事和他们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动了军营,感动的干部战士热泪盈眶。我是读着这本书萌生了今后的远大志向,确立了走自学成才的道路。我要当一名文化人,用知识和智慧回报部队,回报养育我的父母和对我寄予厚望的乡亲们!
  没有这本励志的好书,也许我不会发奋苦读,不会坐14年的冷板凳,不会用顽强的毅力在未知的世界探索,去寻求化蛹为蝶、走向幸福的方法和路径。
我真的要感谢《第二次握手》,感谢作家张扬!没有这本书为我潜移默化地引路,让我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让我坚定信心,确立了正确的奋斗目标,我可能像一只蜜蜂,四处乱飞,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头来仍一无所获。
  几十年来,正是因为《第二次握手》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我才在自学的道路上,不断发掘能量,博览群书,勤奋写作,从新闻到文学,从杂文到时评,无一不涉足,在哪个领域都有所收获,公开发表、出版了数百万字的作品,而且从一名战士、工人成长为企业的一名领导干部。我有理由说,我的目标选对了,写作将成为我前半生追求、奋斗的目标,后半生永不言弃的爱好。
  虽然取得的成绩与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一个山里娃,经过6年的军旅和企业多年的历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不再年轻,但我在杭甬项目依然发挥余热,继续用勤奋和努力为企业做贡献。追求不止,奋斗不止。
 
                   中铁十五局集团杭甬项目部吕奎元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