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啊时间,你可曾见我的故乡

 

人这一生无论流浪到哪,心里总会留恋着一片令你魂牵梦萦的土地,留恋那里的天空,那里的一草一木,留恋那纯朴的人……

清涧,它只是茫茫天地中渺小的一角,普通而不起眼,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大概如此,有许多如清涧这般普通的地方因为被游子们惦念着而变得独一无二,令人格外地留恋。

清涧确实是块小地方,那的天很小,小得只够护得住连绵的几座山脉,十分钟就逛完了整个县城。可那的天真的美,农闲时,娃娃们搬张小板凳坐在门口,双手托腮仰望着天空,蓝蓝的天空中有变着各种戏法的白云,一会儿是小狗,一会儿是狮子,一会儿是飞马;亦或是棉花糖,糖葫芦……下雨的时候,天空灰蒙灰蒙的,丝丝细雨随微风飘落,农民们戴着斗笠在田里播种,等庄稼抽出了嫩芽,一横一竖倒是使清涧多了一抹新绿。

“哟,回来吃饭咯。”不知哪家已经做好了饭,开始吆喝地里的人回家吃饭。在地里的小孩已经等不及,匆匆忙忙不等大人收拾就已经光着脚丫朝河里跑去,两下洗干净手里脚上的泥巴,便笑着嚷嚷吃饭跑回家去了,旁晚的农家小院里炊烟缕缕升起,和山林中的雨雾聚集在一起,犹如仙境一般。

夜幕降临,月光随着这清风漫散在山间。窑里传来大人们哈哈的笑声,娃娃们端着碗筷蹲在门口慢悠悠地吃饭,半饷之后婆姨们收拾碗筷 ,男人们聚在树下接着闲聊,小孩子自然在庭院里玩跳格子、打沙包的游戏,那时月亮当真是皎洁,微风拂过温柔抚摸着每个人,沁人心脾。这不禁让我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意境,大概就是如此吧。

谚语云:腊月里,二十四,卫生是大事;腊月里,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里,二十六,家家擦灯树;腊月里,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里,二十八,农具擦一擦;腊月里,二十九,脏土都搬走。

清涧人是爱清洁的,平素里窑内窑外都很干净。小时候经常会在外婆家过年,过年时,外婆和外公都会整整忙碌半个月。

在清涧,腊月里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扫尘,外婆会指挥我们几个娃娃把屋子里的坛坛罐罐、炕席被褥都搬出来晾晒晾晒,然后外公会把窑顶、地板都打扫一遍,把炉坑的灰渣倒掉,把炉灶也要好好泥一次,外婆用鸡蛋皮儿、鸡蛋清儿等在灶口周围砌上花花图案,还在炕上贴上花花绿绿的炕围纸,好看极了。窑内打扫好了,还是我们几个娃娃把坛坛罐罐、箱箱柜柜好好揩拭一下,重新摆放好,外婆把放米、放面的纸囤囤也用新纸裱糊一下,铺上新席子、新毡,贴上新年画,连锅盖也要换成新的,窗户上贴上了崭新的窗纸,然后配上红格艳艳的窗花。
  打扫窑洞一般是外婆的事,打扫院子则是外公的活儿了,外公仔细的把旮里旮旯的尘土、死柴烂草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院子里堆放的柴草重新堆放一次,把大路小路也打扫一遍,有坑坑洼洼的地方垫上土,连猪圈、羊圈、鸡窝、狗窝都要打扫一下,在圈内垫上土,到处给人一个干净、舒适、美好的感觉。

外公在除夕这一天会给家里挂灯笼贴对联,大门贴,二门贴,窗上贴完路口上贴,门口、石碾子甚至连鸡窝上都要贴上吉利的门贴,一般有“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傍晚家家门口都要挂起红灯笼,都要换上新衣服,新年新气象。紧接着,村中各家各户都冒起了阵阵炊烟,准备除夕宴。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还得加上自家的炖羊肉和自酿的黄酒,通常都是双数,十大碗、八大碟,满满当当,意味着年年有余。

除夕夜还有守夜的习惯,通常是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我们给外婆外公磕头拜年后可以得到一个厚厚的红包,吃过饭后,全家人再一起坐在炕上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度过除夕。零点的时候,外婆会在我们的枕头下放炮仗、大蒜、面花和压岁钱。院中要挂起长明灯,还要自家的锅里放些吃的东西,叫“照锅”,象征一年不愁吃喝,外公通常会在门口放把菜刀或斧子,叫“照门”,驱邪辟魔,保全家四季平安。
  清涧的新年每天有不同的讲究:初一不出门,初二走亲戚、回娘家,初三起秧歌、闹红火。初三这一天,村里的秧歌队“闪亮登场”,外婆每年的这一天都会离开灶台,去看整整一天的秧歌,外来的小伙子们白羊肚手巾扎在头上,腰中挎着柳木鼓,神采飞扬,威武神气,随着铳炮响起,秧歌队先拜庙、敬神、然后就是“沿门子”秧歌拜年。清涧的各个村庄的秧歌汇演是最热闹的,将春节推向高潮,还记得小时候每年外婆都会在这一天磕头上香,用五彩绳在火上燎一燎,回来挂在我们几个娃娃的衣服上,祈求来年平安健康。

原以为清涧会永远是一座桃花源,可她终究还是渐渐变成一座孤城。山依旧,水依旧,天还是那般地湛蓝,白云上还是有各种小动物和小吃,只是一座座房子渐渐变得冷清,年轻人进城上学、上班,留下年迈的双亲,田野也变得孤寂荒芜,原本的土路连着小河连着大山,而如今却再也不能绕着大山朝谷里呐喊,再也不能坐在小河里玩水……                 

时间啊时间,我的桃花源去哪里了,最后它便只能住在心里吗?从前时光慢,一切都美得没遗憾,如今是时间太快了,我已跟不上脚步,停留在那向后遥望着,只觉得愈来愈远直到消失不见。

                                    作者:卢丹妮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