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奎元
本站通讯员:吕奎元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一篇报道引发的轩然大波

  37年前,我采写的一篇反映所在单位受“夹板气”的报道引起轩然大波,让我始料未及。

  那是1985年,我所在的铁十五局二处承担着京广铁路技改工程张茅段建设任务,由一段部及管辖的4个工程队、三段部及所属3个工程队和1个机械队、四段机械队和运输一队,共10个工程队上千人参加技改工程施工,队伍庞大,分布在张茅乡的4个地方,所用土地都是租赁的。我们是1983年底在新疆完成南疆铁路建设任务后开赴内地的河南陕县张茅乡的。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一个队上百人,住帐篷、睡高低床,一顶帐篷至少容纳10个职工。地板是砖块铺砌的,院子曾经是红薯地,当地政府只允许建造简易房屋和搭建帐篷,屋内和院子地面不允许浇筑混凝土,处京广铁路技改工程指挥所主管领导考虑到工期只有两年,建设得驻地,干部职工受益,但要投入一大笔钱,哪个院子都有几百、上千平方米,每一顶帐篷的地板有10多平方米,近百顶帐篷啊!再说,项目完工,队伍撤出还得复耕,因此采纳了当地政府的意见。对于刚走向市场、没多少家底的年轻企业来说,省一笔驻地建设和复耕费用是好事,只不过苦了职工。这样的结果是,晴天还好,下雨天,尤其是雨季,哪个院子都泥泞不堪,无法下脚,帐篷内的被褥都是潮湿的。

  在该乡针织厂附近住扎着三段部和5个队,靠河边还有四段一个机械队。当初这里是高低不平,机械队出动推土机给推平,变成一个面积几十亩的小平原。段部和各队的生活用水都是这家厂的。头一年与针织厂相安无事,可是第二年问题便出来了,这个厂无缘无故地断了我们的生活水源,多次交涉无果。无水的日子让1个段部、3个工程队、1个机械队、1个运输队的职工苦不堪言,不得不从数百米外的河里挑水做饭、烧开水,洗衣服要到河里洗,热天还好,都是年轻人,跑几百米路没啥,可是冬天零下一二十度,河水冰凉刺骨,不能到河里洗。因为没水,职工们几天才洗一次脸。1985年我给队里烧了4个月开水,一台锅炉的开水可满足职工一天饮用。锅炉旁边有一个盛七八担水的斗车,里面的水都是从约400多米外的山坡下的河里挑来的。我力气小,挑一担水,路上要歇几次。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我们只能这样生活,坚持将工程干完。

  如果说我们施工单位在用水方面受制于针织厂,倒也罢了。但麻烦事不止这一件。乡政府要求指挥所将乡政府所在地的一条近1公里土路修成柏油路,这个过分要求被指挥所领导拒绝。我们承建的铁路技改工程总投资不足千万元,利润低,养活队伍已经是捉襟见肘,职工干得是繁重的体力活,出满勤月收入才五十元,额外修一条柏油路的费用,少说也得100多万元,实在承受不了。

  我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实在看不下去针织厂和张茅乡的所作所为,便写了一篇题为《我们受不了“夹板气”》的读者来信寄给中国青年报社,当时的想法是希望报社给刊登一下。没想到这封信被报社转给了中纪委,中纪委又批转给河南省委,最后到了三门峡市陕县县委领导手里。张茅乡党委和乡政府主要领导受批评了。我桶了个“大篓子”!有一天,指导员徐英明急匆匆地找到我,叫马上把原稿交给他,看反映的情况能不能站住脚。我没留底稿,凭记忆,将原文重写一遍。看他着急的样子,我感到这件事有点棘手。庆幸的是,我没受到批评。但我承受的压力很大,感觉给单位惹麻烦了,张茅乡党委和政府会做出什么反应,我不得而知。十多天后,处指挥所人员从租住的乡政府大院搬到张茅车站,办公、住宿都在一排活动房里。指挥所人员本来租赁的是张茅当时最好的房子,是乡政府新建的一栋3层办公楼,还有个后院。这下可好了,乡领导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指挥所拒绝修路已经使乡里个别领导没面子,我这篇报道等于火上浇油,让他们更窝火。

  几十年过去,回过头来看这件事,确实是我头脑发热,想为单位出口气,却适得其反。尽管反映的是客观事实,不曾想这件事居然惊动了中纪委,事情就不简单了,乡领导挨批,心里有气,当然要拿指挥所出气,他们没别的办法给指挥所领导颜色看,只有用撕毁出租房屋合同的办法来回敬。人家的房子人家说了算,还找不到反驳的理由。从舆论监督上说,我做得没错,没夸大或捏造事实,本质上是维护企业利益。但从打造外部和谐施工环境来说,确实有点不妥。现如今,各地政府对负面舆情都有一套应对办法。许多官员都害怕批评报道,在他们看来,只能宣传正能量,不能有负面的东西,担心影响政绩,怕丢乌纱帽。

  这件事发生在37年前,现在看来不算个啥,施工单位被驻地政府、村委会敲竹杠的事司空见惯,若向上级政府反映,会弄巧成拙,事情会更糟,地方保护主义对项目施工很不利。一些建筑企业吃过向上级政府和媒体反映的亏,吃一堑长一智,不再伸张和诉求,像最棘手的征地拆迁,私下里采取打蛇“打七寸”的办法解决,花得代价还小。

  那时铁道兵并入铁道部才一年,之前在荒无人烟的新疆戈壁滩上修铁路,没有任何干扰,在内地就不同了,面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好办法应对。当然,对我本人来说也是一个教训,年轻气盛,在一些大是大非上想得简单,往往出发点与结果事与愿违。有一位做宣传多年的战友,九十年代因为一篇批评报道,引起驻地村民不满,一帮人找指挥部说理,闹得沸沸扬扬,要不是单位主管看他在宣传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份上,早调整岗位了。

  我吸取了这次教训,后来在机关和基层从事专业和业余宣传多年,再没写过类似的报道,也就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中铁十五局集团杭甬项目部 吕奎元

为您推荐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梁马峰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梁毅、李泽军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吕奎元 林茂辉
来源:作者:杨景霜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