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变化

——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印证

  改革开放40年,无论是在经济、科技上,还是在国防、国际地位上,我国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普通百姓而言,最贴心、最直接的感受莫过于餐桌上的变化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生活用品基本都是凭票供应的。家里买粮有粮本,买煤有煤本,买豆制品有豆制品专用票,就连逢年过节买几盒香烟、几斤猪肉都有指定的供应券。

  那时候,在我们东北,只有在夏秋季节才能购买到新鲜的蔬菜。当时,小商小贩是不允许售卖蔬菜的。购买新鲜蔬菜只能去国营的蔬菜站,按每户定量,去的晚了还买不到。现在购买蔬菜就方便多了,早市、路边摊、胡同口很多的简易摊位,城镇里的大商场、综合超市都辟有蔬菜专柜,还有专门出售新鲜果蔬的专营店,蔬菜水果品种繁多,干净新鲜。

  小时候,一到秋季,各家各户就忙着到单位上报冬季储备的蔬菜种类和数量了。那时候,国营单位都有负责职工冬季蔬菜供应的后勤管理部门。统计数量、到指定农场购买、运输、分菜、收款,现场热闹非常,工作人员忙的不亦乐乎。其实,冬季分菜就那么几个品种,土豆、萝卜、白菜、大葱,无外乎就是数量多。

  东北冬季时间长,存储蔬菜就成了难题。那时候家家住平房,有个小院,一般人家就把蔬菜存放在厨房偏僻处,只要不冻就好了。大白菜洗净沥干,积了一缸的酸菜;大葱就放在小院中,冻了也能缓过来。勤勤一点儿的在院中空地挖个菜窖,存储些土豆、萝卜等怕冻的菜品。挖菜窖也不容易,不但是个体力活,还得懂得上宽下窄、深浅适宜,底下抠储藏室、上面用柴草盖顶,留有窖口方便上下。取菜时,先往窖里扔点儿点燃的柴草,要是火到底下就熄灭了,那人就不能下去了,说明窖底缺氧,还可能存在有毒气体,人下去是会窒息、中毒的。

  我们一家5口人,就父亲一个人上班,工资不足30元,生活很辛苦。为了填饱我们3个半大小子的肚子,父亲是想尽了办法。在我们家前面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坡,自然生长着灌木和杂草。为了生活下去,改善我们的伙食,父亲硬是一锹一锹地在荒地上翻出了近一亩地。春天一到,我们一家在父亲的带领下,便开始了我们的春耕。当时的社会主义气氛很浓,不敢种应时蔬菜,只能种土豆。父亲起垅、施肥,母亲就把切好的栽子按一定的距离摆放好,我们哥仨就在后面埋土、踩实,很是认真。

  经过除草、起垅,一夏天的呵护,土豆成熟了。秋天,收取土豆是我们一家最快乐时候。母亲在前面拔秧子,父亲用齿子往外清理,我们小哥仨儿就忙前忙后的往袋子里面捡。父亲不时地大声说,大小要分开、没破皮的单放。父亲很高兴,我们收取了近两麻袋的土豆,那可是我们一冬天的蔬菜了。

  即使父亲很能干,我们的餐桌上仍然还是那么几样,白菜、酸菜、土豆、萝卜,持续了很久。

  小学快毕业的时候,1979年吧,我们的生活逐渐的改善了。首先是母亲在街道的帮助下,进了集体企业,挣了工资。父亲也可以在业余的时间,出去打打鱼,母亲还养了2头猪。我们开垦出的土地上也可以种植茄子、豆角、黄瓜等应季蔬菜了。更是在大街上出现了摆摊卖菜的农人。

  陆续的,在不知不觉间,我们的餐桌上不再是土豆、萝卜和白菜了。不时地出现鱼、肉还有应季的蔬菜。偶尔,母亲还能炒上几个菜,邀请朋友来家吃上一顿,喝点儿酒。

  时间荏苒,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上餐桌,能吃饱就好;而如今的餐桌,想的是如何健康地吃好。琳琅满目的菜品佳肴,不再是过年才有的奢侈品。当年不敢想象的私家车、手提电话、大屏幕彩电等等,现如今都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

  母亲上了年纪,住着楼房、开着退休工资,每天跟着社区的大妈们扭着秧歌,高兴得合不拢嘴。日常的伙食,定时、定量、还要营养搭配,想吃啥就弄点啥,做的少而精。偶尔做个萝卜、白菜、玉米面饼子,那真的是改善生活了。母亲就常说,真的感谢共产党,吃穿不愁,还给养老钱,不好好活着都对不起自己。

  是啊,改革开放40年,百姓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看着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我真的感到了骄傲和自豪。我要为你点赞,厉害了,我的国!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