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奎元
本站通讯员:吕奎元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心中的“百草园”

  暑假来了,一些家长就开始头疼,怎么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成了很多家长的难题。

  各种原因还是城市空间小、外出安全保障受限,再加上现在家庭结构相对单一,孩子少,家中缺少玩伴,家长的陪伴就有些疲累,还有对补课、作业、成绩等等要求都让家长焦虑。

  其实,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可以以更包容的心态对待孩子,也许能找到新的办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这篇文章犹如散文中的一颗明珠,永远灿烂。即使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依然有其社会意义,岁月丝毫不会抹去这篇文章的光辉。

  1927年,40多岁的鲁迅先生以《朝花夕拾》为名出版了散文集,把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景呈现给了世人。正如他自己所说,跟他当时众多的杂文严峻凛然、锋芒毕露、泼辣犀利、意味深长的风格相比,《朝花夕拾》里的散文透露着玲珑剔透、情趣盎然、细腻生动、温情鲜美的感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表现出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了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探求知识的美好品质。

  鲁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捉蜈蚣、摘覆盆子、捕鸟不都是孩子的最爱吗?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神秘感和现实性尽在其中。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不但能直观地感受到百草园的场景,还能领略到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所以说鲁迅先生是白话文运动的标杆。

  文章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这是一个和百草园里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以儿童的心理写出了三味书屋的无趣,说它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儿童的天性在那里受到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之类的小故事,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贪玩的天性。话说学生时代,贪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谁敢保证每节课都聚精会神,每一门课程都兴趣盎然呢?

  虽然大多数人解读此文,认为鲁迅先生是批判私塾教育的,批判文中的先生。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鲁迅先生只是还原了孩子的心理和当时的教育现状,虽有不满,但对先生还是充满了敬意,有文为证:“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鲁迅先生11岁时师从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断断续续达五年之久,从他后来写给寿镜吾先生的书信来看,他还是对老师满怀尊敬和感恩之情的。

  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只能从侧面说明学校教育就是受管束的地方,有喜欢老师地方,也有不喜欢的时候,都很正常。

  特别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这里有孩子童年生活的趣味,代表着孩子向往自由的天性。百草园里什么都有,紫红的桑葚、红色的覆盆子、碧绿的菜畦,难道不是孩子那五颜六色的梦想么?三味书屋里的生活枯燥、严厉,是规矩、是要求、是束缚,这难道不是成人的世界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程,从自由自在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受教育过程。

  所以孩子放假不是神兽出笼,带孩子去户外走一走,寻找孩子心中的百草园,让孩子从大自然中寻找童真童趣,这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

  城市生活便利,但有些拥挤。农村虽然生活条件有限,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绿树碧草的广阔大自然才是心灵的栖息地,孩子和大人都不例外。

  中铁人行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建设工地分布在大江南北,暑假来了,欢迎家属带着孩子去工地探亲,那里也许有属于孩子的“百草园”,全家人一起过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夏天。

      中铁十五局二公司宁扬城际(扬州段)三工区 孙博文

为您推荐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廖惠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