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之秋

  文/吴成秀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让我从小对月亮有了一种神秘美丽、静谧美好的想象之感。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人生阅历和经历的不断拓展,对于月,我又开始接触诸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豪迈胸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在认知随着年龄增长之中,对于月,我又慢慢懂得了中秋。对于中秋,我又开始逐渐理解其中蕴含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团圆美好之意。

  小时候,甚至直到青年时期,我都对于团圆这一概念懵懵懂懂,那时候虽然身处计划经济时代,食物凭票供应,生活简单,物资匮乏,但至少在过年这种重要节日里,一大家子人总能团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聊聊天,唠唠家常,然后等待春晚上一干老戏骨的表演后,在零点的钟声敲响时点燃鞭炮。

  除了过年,包括元宵节,包括国庆,包括劳动节,甚至是中秋,一家人坐在一起和和美美的场面让我对团圆反而没有了多少感觉,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之事。

  但正如古人所写诗歌那样“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年龄慢慢增长,生活的压力开始出现,为生活而奔波于各地工地的我,总算是理解了团圆和美,并非固有应得之意,而是一种经历过奉献与努力,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人间美好之物。

  独自坚守在只有塔吊灯光、卡车震动、工人呼喊,混凝土热温的世界时,思念便会成为一种促动人类情绪,而使得一切负面情感不受节制地喷涌而出之物。

  的确,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之下,人类已失去了不少当初经济繁荣时所能获得的有限短暂的美好,过去稀松平常的团圆,也会在同样一轮圆月之下,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这让我想起了家里的老一辈人来。家里的老人曾经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以及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他们深知和平不易,成功不易。和平是团圆的前提,而将这份美好的团圆能维持下去,则需要更多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今天,我又有幸独自站在那轮圆月下,眺望、俯瞰整个被“新时代”裹挟的城市,我猛然发觉,的确,团圆的日子在逐渐变少,但比起过往,它不再是“无法触碰的恋人”,时代的不断的发展,国家与城市不再是小时候那种贫穷、落后、匮乏的场面。

  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微信支付,智能手机,5G网络,似乎已弥合了横亘于人类之间的思念和分别,新的时代、新的科技,足以将任何远在天边的思念变得触手可及。

  或许,月亮依旧是那个月亮,中秋不会改变任何文化属性,但分割在异地的人类,已经失去了空间带来的绝对束缚。

  我们仍然处于小时候那种中秋的团圆之中,那份一家人团团圆圆,一起团聚的美好依然在持续,只是,它已拥有了全新的,未来的形式。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