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苍山碧水的记忆(之三)

留在苍山碧水的记忆(之三)

 

中国铁建大桥局宜石高速项目 钱进

 

题记:我在大桥局集团三公司,即将走过40年的风雨历程。在退休之路,迈出轻轻的脚步,向我走来的时候,那些从东北到西北,从南疆到北疆,从玉希莫勒盖大坂到大巴山麓,从帕米尔高原到云贵高原,熟悉的山山水水,总在眼前挥之不去,见证了我走过的芳华。部队体制改革到改编为企业,从弱小到强大,从穿军装到工装,我都是它发展的见证人。今天,把封存在心里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下来,也算是对企业和工友送给的一份离别礼物,一个老铁道兵职工的深情祝愿。

 

兴安岭上战旗红(第三章)

 

1984年兵改工不久,咱们铁道部十三局三处(现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带着全部家当,从黑龙江省加格达齐塔河县转战进了三海关,参加大秦铁路运煤专线的建设,任务是一座隧道和一座大桥。经过不到四年艰苦卓绝的施工,按期完工。正愁“无米之炊”时,1986年深秋时节,大兴安岭已飘扬起了雪花,接到局调令,带上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精干的技术人员,去担负滨洲复线博克图至牙克石之间的3100长的兴安岭隧洞施工。

1896年,根据当时清朝政府与俄罗斯签订的《中俄密约》决定修建横贯东北的中东铁路。兴安岭隧道是中东铁路较大工程之一,位于滨洲线561公里262米处,海拔972.6米,隧道宽8米高7米。东西两口是千分之十二的坡道。隧道内线路坡度,往满洲里方向千分之十二的上坡道。两峒口线路高差为36.90米。兴安岭西坡缓斜陡峭,由隧道东口至雅鲁河谷,填筑提高路堤,由于地形复杂,工程耗资大。为了打通这座隧道,俄罗斯人也想尽了一切办法,在进出口开设了酒吧、饭店、夫妻娱乐室,每天施工人员拿着当日完工给发的工票,根据自己的爱好,想喝酒的去酒吧、想吃白米白面的去饭馆、想享受的去娱乐室排队等候,来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特别要重重提一笔的是,为了打通兴安岭隧道,还出了一名很受赞扬的女工程师,她的名字叫莎力,至今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在改扩建兴安岭隧道,开车路过进口的山坡时,都能看见道路左手边上,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它叫莎力碑。我曾2次在碑塔下亲手抚摸过。莎力碑位于东经121°42′1.2″,北纬48°48′31.4″处,建于1902年中东铁路修建时期。纪念碑为石质结构阶梯状,碑底为正方形2.85米,碑高17.2米,是开凿兴安岭隧道工程的坐标点,也是为兴安岭隧道的设计者、沙俄女工程师莎力而立的纪念碑,故名:莎力碑。莎力是一位充满着热情与活力的俄罗斯姑娘,她在隧道工程中担负设计任务,一年四季从未因艰苦而放弃。她和测绘工人一起攀山越岭,在这里测绘出每一段路标。每当有疑问的时候,她就会一次次摊开图纸,订正每一个数据。白天攀上山顶,再目测每一个目标。晚上,忍着蚊虫的叮咬,在煤油灯下不停地计算。那时冬季的大兴安岭,严寒冰冻,她因为爬山冻伤了脚趾,很长的时间疼痛难忍,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当时隧道是由东西两口同时开凿,两路工人同时一起挖掘着。中国工人的勤奋和吃苦令她吃惊,他们一点不亚于自己家乡的那些俄罗斯乡亲。可是,山洞没有按照预期的时间贯通,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她,猜疑和不信任将她包围。她又一次摊开设计图纸,想找出哪里出了问题,可是图纸竟然没有一丝纰漏!无法纠正的错,让她茫然若失。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她失眠了,冰冷的泪水充满了绝望!内心的谴责就像被压在大山底下令她喘不过气来。在那个秋天天刚刚亮的时候,她来到那棵高大的白桦树下,解下长长的白色丝巾,把自己悬在了树上……工人们并不知情,他们按照图纸,还在施工。1902年10月20日,突然,一线细细的温暖的黄色的探照灯光从黑黑的岩石中穿透过来,工人们齐声欢呼:“通了!通了!”。在莎力把自己悬凉在树上的第二天,山洞就打通了。人们在欢呼山洞打通的那一天,在她睡着的地方,人们竖立起一座纤纤而高大的石碑,上面就以她美丽的名字命名为“莎力碑” 。在兴安岭隧道施工最艰难的期间,我曾作为宣传科(部)负责人,陪同现在的《中国铁道建筑报》文艺主任编辑梅梓祥,采访创作出了当时轰动一时的长篇报告文学《穿越兴安岭》,在《中国青年报》头条刊登,并获得国家“五个一”文化大奖,他靠这篇文章破格晋升为高级编辑。再就是接待陪同《人民铁道》等多家报社的记者和以原铁道兵文工团组成的慰问演出队,在现场和大多数建设者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兴安岭隧道建设时,辽宁省影视创作中心,还根据曾是我们团(处、公司)新闻干事、青年作家崔金生(一起工作了2年,也算是我新闻的指导老师)以曾是我团女工程师托娅为主人翁创作的小说《寂寞的山谷》,在兴安岭隧道现场拍了三集电视连续剧(可惜,托工已去逝快10年了,崔干事也在前年病故),女主角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古丽扎尔。改扩建兴安岭隧道的同时,七百多米长的莎力隧道也同时开工(为纪念莎力设计定名)。那时兴安岭不仅是成了全处的关注的主战场,处的主管领导蹲在现场办公,仅施工队一级就有5个书记吃住在工地,副局长(后提升为局长)谢英道在兴安岭隧道连续蹲点3年,直至开始铺轨才打道回府。近4年的艰辛鏖战,不仅锻炼了一大批管理干部,更以兴安岭隧道为平台成长了很多技术人员。队长一级的提拔了11人,段级(科级)提升了8人,副处级以上提拔了5人。那时,三处(三公司)多数中层干部都是从兴安岭隧道、莎力隧道走出来的。

在兴安岭隧道施工中,三处的确遇到过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水源非常丰富成了“水帘洞”,采取的施工工艺不是很先进,靠的是顽强拼搏精神,冬季施工从洞里出来几分钟时间,穿的水裤水鞋便被冻成了“盔甲”,自己脱不下来,还得请人帮忙。二是衬砌,也不是如今这样讲究安全步距,隧道里保持得干净,各种安全标志醒目;为了抢进度,间隔30至50米一段,才衬砌一组混凝土防制塌方,出口施工排水还好一点,在千分之十二的坡度面前,还能顺流,而进口用大功率抽水机排水也无忌一事,在掌子面施工的工人,上下班靠用白桦木制做的小船通行。最艰难时,还惊动了国务院,其原因,那时候中苏关系不是很融洽,苏联老是广播,在满州里有一支铁道兵部队,为了修建兴安岭隧道工期受阻,前功尽弃,快5年了没有通车,时任铁道部长的李森茂从铁路专线,打电话到了工地了解情况,直问需要铁道部给予什么帮助,坐镇的局领导立下军令状,铁军的战旗不会倒,才交了差。铁道工程指挥部的领导以及全局和兄弟处,都为三处担忧,怕“搁浅”在兴安岭;当时压力非常大,退路没有,只好放手一搏,从增加队伍,材料保障上下功夫,出渣司机和风枪手下班就能拿到奖金,硬是一分一秒地抢进度,提前一周浇筑完最后一方混凝土。但是,在抢进度的同时,忽视了安全教育和管理,加之施工人员本身安全意识淡薄,不讲究自己保护自己;在材料车的一次运送途中,司机不注意对既有线铁路道口的观望,坐车厢上的7名工人跳车逃生,驾驶室的3人不幸遇难,他们都是我同籍同年入伍参军的战友。

在兴安岭隧道施工时,我虽然不是直接参加者,但也受到一次很严厉的批评。其真相是,我们有一个报道员,在兴安岭隧道现场采访中,写了一篇在“五一”劳动节时,《大学生工地结良缘》的报道,登在《铁道工程报》上,被一位局领导看到了,把蹲点的两位处主管领导批评了一顿,说:“我们兴安岭隧道工地这么艰苦,环境恶劣,怎么能写“五一”的兴安岭隧道工地,满山的杜鹃花绽放,五月份不是还经常下雪嘛,让铁道部领导看到了,我们施工的兴安岭隧道不是很艰苦的吗?……”并追责到我这个新闻干事这里,批评我是把关不严。说实话,局领导是站得高,看的远,考虑的问题全面些,而作为一名报道员写的报道也没有错,为了衬托喜庆气氛,在语言上描述一下也很正常,再说五月份兴安岭隧道工地,也的确是杜鹃花开放。最后,我只好在局、处领导面前承认是我的错误,保证今后多把报道重点放到兴安岭隧道工地上,采写新闻时把握注意新闻细节,才没追究我这个新闻干事的责任。(待续)

 

作者联系电话:15123456739

 

莎力碑照片附后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