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引路人:我与牡佳高铁记者团的72小时

风雪引路人:我与牡佳高铁记者团的72小时
 杜晓言

       2020年11月的黑龙江,寒风裹挟着暴雪将大地染成银白。作为牡佳高铁项目的参建员工,我未曾想到,自己会以“引路人”的身份,亲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严寒较量的特殊任务——迎接并全程护航牡佳高铁全线铺通采访的记者团。这场历时72小时的旅程,不仅是一次新闻宣传的保障行动,更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集体奋斗记忆。
 一、寒夜接站:责任在肩的启程
     11月29日21时30分,哈尔滨至佳木斯的D7831次高铁准时驶入站台。零下20℃的低温中,我与同事在4站台4车厢出口高举“欢迎牡佳高铁记者团”的接站牌,冻得通红的手指几乎握不住木牌。夜色中,“中铁红”的标识在风雪里格外醒目,如同我们迎接远方来客的赤诚之心。
      哈局党委宣传部的周晓舟带着记者团走出车厢,他脸上始终挂着春风般的笑容,一边清点人数,一边与我们核对行程。将记者团顺利送上开往桦南的中巴车后,我作为代表向大家致辞:“各位老师,前方的桦南虽不及城市繁华,但有热腾腾的情谊等着大家!”朴实的话语换来热烈的掌声,可当看到凌晨入住时,记者们只能用面包和香肠充饥,我的内心满是愧疚。这些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时代的人,此刻却在为我们的工作奔波,这份责任让我暗下决心:接下来的行程,必须万无一失。
 二、风雪现场:见证钢铁动脉的诞生
      七台河境内的暴雪让牡佳高铁接轨点化作一片冰原,40公分厚的积雪覆盖着轨道,呼啸的北风卷着雪粒拍打在脸上生疼。为确保采访顺利,中铁建六标与二标连夜召开现场预备会,牡佳高铁公司宋辉部长反复推演时间:“早出发,记者会被冻伤;晚出发,又赶不上返程高铁。”最终,他将每个时间节点精确到分钟,这份严谨让人动容。
      铺通仪式当天,铺轨机推送车与轨道车整齐列阵,车头前“企业标志图案”的金色牌匾在寒阳下熠熠生辉。20名身着厚重棉衣的工人手持披红挂花的丁字型扣件扳手,在党支部书记李钦朋的指令下,动作整齐划一,金属碰撞声与机械轰鸣声交织成激昂的建设者之歌。集团的两位领导主动将镜头让给一线员工,“他们才是这条铁路的脊梁。”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声。
 三、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的归途
      在勃利县城,记者们将餐桌、茶几当作办公桌,一边扒着凉饭凉菜,一边敲击键盘赶稿。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攥紧了手中的车票——返程的D7820次高铁15时18分准时发车,分秒不容有失。
      然而,中巴车从勃利出发时已比计划晚了10分钟。司机阮师傅神色凝重:“这条路积雪太厚,正常车速很难按时到达。”我一边联系佳木斯高铁站协调,一边安抚记者:“大家放心,我们一定能赶上!”阮师傅深踩油门,这辆全公司唯一能在高速上跑出百公里时速的中巴车,在雪地上飞驰。车窗外的白桦林飞速后退,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15时05分,中巴车驶入佳木斯站。距离发车仅剩13分钟!佳木斯高铁站站长刘友生早已开通绿色通道,记者们拎着设备一路狂奔。当看到最后一名记者顺利进站,我扶着膝盖大口喘气,汗水早已湿透了后背的棉衣。
 四、荣耀时刻:钢铁动脉背后的温度
 “各位记者编辑老师,作为40年工龄的铁道兵,我有幸带大家来,也一定要平安送大家走!”临别时,我的话音刚落,车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多名记者主动添加我的微信:“感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高铁背后的故事。”
      返程的高铁上,哈局宣传科张学鹏发来消息,希望次日进行电话连线采访。而此时,手机里不断弹出的媒体报道链接,更让疲惫一扫而空:《牡佳高铁全线铺通:冰雪中的中国速度》《致敬!风雪里的铁路建设者》……我第一时间将这些喜讯转发到项目部群,屏幕那头,建设者们的欢呼仿佛穿越了风雪,回荡在每个人心中。
      当暮色再次笼罩佳木斯,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桦南。车窗外,新建的牡佳高铁轨道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这场72小时的护航,不仅是一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更是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精神的生动诠释。作为引路人,我有幸见证了一条钢铁动脉的诞生,更见证了无数建设者用热血与坚守书写的时代答卷。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