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峰
本站通讯员:郭志峰
中铁建大桥局

我的出行之路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近些时日,全国各地、各系统齐声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一时间,这首歌风靡全国;国庆前夕,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历史性瞬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也将在中国大陆各大影院上映;大街上,道路两旁一面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庆祝国庆70周年的标语,提醒着我们:祖国母亲的生日马上要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

  70年春华秋实,70年沧桑巨变。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伟大祖国时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出行之路就见证着这些变化。

  时间追溯到2004年。那年夏天我小学毕业,即将进入初中,因为毕业成绩还算可以,暑假我得到了一次远行的机会——去太原的小姑家继续“学习”。那时候还小,又是第一次出远门,家人不放心,就安排小叔送我到目的地。到了火车站,赶火车的人很多,大家你挤我扛的,争着抢着上车,小叔既要拿东西,还要带着我,那晚,我们没能挤上火车,只能改签,悻悻而归。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了火车站,为了能顺利上车,小叔改变了策略,待火车停稳后,直接举着我把我从车窗那先塞了进去,然后迅速背着行李往车门那挤,磕磕绊绊,庆幸的是,他也上了车。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绿皮的,窗户能打开,座位是六人对坐,两边各三人,过道上、座椅下面,有座的无座的,车厢里塞满了人,叽叽喳喳的,过道上方有摇头的小风扇,摇头晃脑地吹着刚挤上车的、满头大汗地赶路人;要进隧道了,从车头方向会传来“呜……”的笛鸣声,这时我就会想象着车头顶部冒着黑烟;到了岔道口,可以明显感觉车厢的哐哐当当。路程不算长,车走了一夜,近10个小时,一路很累,但一路无眠。那趟车车次是1552,现在还有,但线路已经调整,十多年了,我仍记忆犹新。

  时间到了2010年。那年我高中毕业,报考志愿选了沈阳的大学。9月,又要开始一次远行,这次是我只身一人前往沈阳。2号那天,我爸送我到郑州火车站,人依旧很多,不同的是,这些人多数是学生,返校或报到。上车时,挤是挤了点,但还算顺利。那趟火车已经有空调,车窗也打不开了,过道上还排着没买到座的人,车厢里安静了很多,时不时还是哐哐当当。那趟车车次是K716,前面加了个K,从郑州到沈阳,我坐了近24个小时。

  转折的2014年。这年我大学毕业,坐了4年的K字头火车,这次毕业回家我选择了沈阳到北京的D字头,北京到郑州的G字头。上车时,人并不算少,但是拥挤的绿皮车厢不在了,过道上并没有站着的乘客,大家都在自己的座位上,或看书,或闭目养神;车厢的哐当声没了,高铁的平稳运行,几乎让你感觉不到它的飞速前进。这次,从沈阳到郑州,不到9个小时,直达的高铁开通后仅需7个多小时,时间缩短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

  十年,从懵懂孩童到风华正茂,和铁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十年,从绿皮车到K字头,再到D字头、G字头,车速也越来越快。而今,我有幸投身到高铁建设,成为一名铁建人,有幸在2016年6月28日见证中国“最美高铁”合福高铁的建成通车,为祖国送上了“一首赞歌”。

  十年出行路是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见证,十年出行路更是祖国腾飞富强的见证,作为一名铁建人,我为中国铁路自豪,我为我的祖国骄傲。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