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峰
本站通讯员:郭志峰
中铁建大桥局

一支笔薪火相传

  一纸调令,年过花甲的项目党支部副书记钱进又由昆明转战北京,开启他新的宣传生涯。离别时,这位良师依旧保持铁道兵的作风,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他那句离别箴言:“记得用自己的笔讲好企业的故事。”是对我的殷殷嘱托,更是一种鞭策。

  熟知钱进的名字时,主要是来自他的各类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他一颗拳拳报企之心,一种浓浓爱国之情。我曾幻想过拜访他的场景,让我喜出望外的是他于去年11月来到了宜石高速项目工作,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他的指导。还未待他舟车后的休整,他便邀请我带领他欣赏项目各处“风景”。来到山冲箐隧道洞口时,他再也挪动不了脚步,伫立在洞口,用崇敬的眼神看着“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承建”。他说:“小同志,从今天起,我教你用笔把宜石的美写给别人看。”

  “书记,你是18岁就走上宣传之路了吗?”我问。

  “是呀,家里有一本发黄的剪报集,就是我跟着部队和企业的老师一篇篇写下的。”钱进给我讲起了“以笔战沙场”的故事。

  1984年兵改工后,咱们三公司接下了改扩建兴安岭隧道的任务。“九月飞雪入冬,五月解冻开春。”的环境让铁道兵战士吃尽了苦头。为了完成任务,所有人咬牙坚持,没有人有过一句抱怨。钱进看着战士发红发紫的脸庞,冻伤的脚趾、手指,内心的情感像火山一般喷涌而出,提笔写下《矗立在兴安岭的丰碑》,被《人民日报》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他用笔记录下我们的前辈在“饮雪水、食野菜”的恶劣环境里,为了打通隧道永不言弃的韧劲。他用笔让全国人民知道,在茫茫雪原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群为了祖国建设事业默默奉献的可亲可爱的人。

  而几十年前的施工设备和条件哪比得上现在,进度缓慢,距离通车还遥遥无期。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广播曾这样报道:“在满洲里有一只铁道兵部队,为了修建兴安岭隧道工期受阻,前功尽弃,快5年了没有通车。”铺天盖地的舆论呼啸而至,加上施工压力,不仅压得人喘不过气,精神头更是下降了不少。这时上级领导为扭转现状,除了现场有序组织施工,还组织一大批“笔杆子”给予“还击”,钱进就是其中的一员。通过“笔”的力量“稳定军心”,凝聚力量。战士们重拾信心后顶住压力,愈战愈勇,迅速掀起大干热潮,提前打通了隧道,狠狠打了苏联媒体的脸。

  “您可谓用笔在战斗。”我说

  “通车时战士一边笑一边哭的场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虽然我年年有六、七十篇稿子见报,也留下10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但他们故事的万分之一我都没写好。”钱进内疚的说。

  钱进这位企业宣传工作者,凭借着一股“拧劲儿”,用了整整40年的芳华,把自己“钉”在了基层一线,把铁军的精神写到了大江南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田望生在给钱进《留在苍山碧水的记忆》一书作序时这样写到:“非为一己之私执笔,非为一己之利作文。这样的成就都是因为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是啊,这难道不是我们提笔写文的初心?

  如果说2018年刚入职时的我还不理解宣传部部长卢广明为什么要让我永远别停下手中的笔,今天,每当我在自我介绍,总会铿锵有力地说出“我是中国铁建的一名职工。”时,我突然领悟到用笔不仅是写一篇文章,其实是要写好一种精神,传承独有的“铁军魂”。当你翻阅铁建人的作品时,你会感受到他们写下的也是时代精神。

  现在,我这个刚学走路的通讯员想把铁道兵的故事讲好,把铁建人的精神写到大家的心里,和我一起感受“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新时代“人民铁军”,用我的笔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