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佑
本站通讯员:胡天佑
21局5公司

樊定远谈书法

  樊定元,重庆渝中区人,1953年11月生,长期从事教育及书法研习,他的书法作品奔放流畅,俊秀大方,飘逸潇洒,特别是多体书法很具观赏性,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大赛一等奖、金奖及特等奖,作品多次被国内知名媒体刊载,深受广大爱好者喜欢。下面谈谈书法个人感想:

  就书法浅说,我们便清楚地知道,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且是一门平面(即二维空间)的造型艺术。

  祖国文字(书法)的演变不难看出,时代每前进一步,我们的祖先也随着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书体也跟着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特别是书体造型更为突出,更为明显。书体变化产生了新书体,这种变化充分显示了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下面我们就着重看看历代书体(书法)是如何顺应时代进步自然发展规律在造型上的演变的。

  殷商的甲骨文(像形,会意和指示字)从造型上几乎都是自然的本身(物象),此造型直接就可以说是单个事物的线描图(即最早的绘画)到秦代的小篆,书体造型就已经抽象多了,但还留下了物象的影子。从小篆到隶书,书体又是一次较大的提升,或者说飞跃。隶书的产生,书体全部脱离了物象,且形状也由不规则形体演变成横扁方形。再从汉隶到魏晋的楷行,书体由扁方造型方圆。字法,笔法再一次很大程度地提升。字形结体较前更为匀称,笔画的主从,向背,粗细和长短也更确切化了。

  魏晋产生了楷书,同时还产生了行书。行书的产生(生产力加速)出现了将楷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笔画合二为一的书写方式。从魏晋的楷行再到唐草,打破了楷书方圆造型和笔画断开的格局。草书的产生(时代进步加快,生产力发展速度更快)。从字法,笔法似乎不但回到了自然的形态上,而且逐渐全面进入书体单个和整体自由化。

  如果书家正在创作一幅草书作品时,你身临其境,随着书家的挥毫,一定会感同身受,看似一幅画,唱似一首歌。时而群峰起舞,江河作歌;时而海浪喧嚣,万马奔腾;时而琴音回旋,悠扬婉转;时而飞瀑直下,筆走龙蛇……草书的产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开辟了书法造型向纵深发展的新天地,(本句是说类似狂草等书体看似无章,其实有法,你觉得无章时彷彿像森林里纤细而又粗糙的茎藤杂乱纠缠在一起,书法好像又回到了原始起点;你觉得有法时,点线粗细圴称,穿插有序,疏密合理……你更觉得书法超越了现实。)由有法进入到无法的艺术的高境界。

  这就是民族文化之书法由殷商甲骨文演变到后唐的草书,时达数千年。每一个时代演变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书体形态上的改变。每形态变化一次就产生一种新的书体。新书体的产生不但意味着事物的新老交替,而标志着书法艺术水平的提升和创新生命力的发展,并非“学书不临古人必堕恶道"和“唐楷只是习字基础"之说。

  与此同时,在魏晋开始,自然形成了两种书风,即静态和动态书风。到唐代静动两种书风各自走向独立化。即笔画匀称,字法工整且造形固定的书体为静态书体,如篆隶楷;笔法,字法造型随书家的心境收放自如而产生的书体为动态书体,如行草两种书体。对立而又统一的两种书体一直都是随人类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而被取代。都是各自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被取代。按当今的说法也就是各自都完成了各自时代赋予的艺术实用使命而被取代。B7继唐代静动两种书法鼎盛发展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静动两种书法在完成艺术实用使命而提升,进入到当代全新的艺术欣赏舞台。书法作为艺术实用转入艺术欣赏是历史赋予书法的神聖使命。书法要真正步入欣赏舞台,让人领略其中的趣味,给人以美的诱惑和魅力,其本身的艺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跨越性提升。

  纵观中国文字演变的历史长河,书法都紧随生产资料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书法艺术是民族文化之一,如何把书法艺术发扬光大,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曾说过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书法艺术传承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上。发展就必须创新,创新才是更好地传承。创新也才能够充分体现书法的生命力。//(历代书体形态变化特征,说明汉字形态变化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和生命力标志)

  但书界高层权威专家的论坛并不多见传承创新实施细则。比如作品创新哪里作为起点,在哪里找突破口,在创新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障碍,如何克服等等不见其论。非但沒有具体举措,而在全国大型书展中加大排斥中低层书民。听一些中低层书家讲,比国展还高一个档次的“兰亭“书法展,要具备中国书协会员才有资格投稿。要成为中书协会员,必取法古人,作品特征必像古人才够格入展。或者要参加所谓的培训,获取高徒身份或获得真传美誉才可能会被批准加入中书协。这种违背自然法则的人为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构筑了一道阻碍书法创新发展的屏障。

  书界高层的论坛中,大多都是倡导和宣染古人艺术成就,就拿2019书法国展作品入展条件也是借董其昌的一句话:“学书不临古人必堕恶道"作为理论依据。此话应该言过其实了吧。科学和艺术应该是无国界的,从艺术本身更不存在什么正道邪道。只是掌握在谁的手里就服务于谁。这完全是一种唯我独尊的作派。借古人艺术成就和言论权威自己。暗示入展商营化。

  还有巜大唐三藏圣教序》,《颜真卿勤理碑》,巜智永真草千字文》和《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又特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乃历史名迹,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是无价之宝。就王羲之兰亭序说吧,书界权威在宣染兰亭书技几乎达到了神秘不可跨越之地步。从有关论坛和报刊言论,贊誊手法无所不用奇迹。如字字珠玑,气韵贯通,底蕴深厚,神采飞扬,格调雍容,雄浑苍莾,儒雅敦厚、正大气象和书卷气浓……还什么百世楷模和空前绝后等全方位包装。就其借口一一传承民族文化。其实就是“击鼓传花的形式。(用意何在,不外乎广收门徒,进行所谓的美育培训。)当然历史名迹又特别是兰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但深化传统文化不能単凭词汇宣染,要注重落地生根。更要辨证客观评判。肯定成就,揭发问题。因为在我们这个新陈代谢的世界里十全十美的事物还难找出来。况且兰亭也有上千年历史,无论是从历史条件,艺术资源和欣赏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包装非但起不到传承作用,相反会给国际上的反华媒体落下口实。因为江山代有材人出。每个时代各个领域都有大智慧创造性人材出现,如果在报刊常现“百世楷模”和“空前绝后”,等词句,一是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二来从另一个角度反应我们本就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人材凋零青黄不接。这样下去书界能肩负起传承靠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吗?再说这些华丽的词汇虽然给兰亭,给历史套上了多彩的光环,但不适合人民的声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对任何评判应该客观求是,遣词就得通俗朴实才是人民接受和欢迎的语言。下面我们以两幅书法作品阐述这一问题:附件:照片上的两幅书法草书是从网上拦截甲乙两人的创作。用两种方式加以评判就足以说明什么是客观求是,谁是人民欢迎的评判方式。第一种按2019书法国展取法即报刊常出现的:底蕴深厚,正大气象,有书卷气,学养浓郁……词汇宣染基本一致,如果把这些词汇放在“甲"身上,“乙"可能不服气。反之,甲又会不认输。从哪个地方,哪个字或者笔画……可以看得出来甲或是乙正大气象,充满学养或书卷气呢?被取法限制而剩下的极少数作品应该就是所谓有正大气象,有学养和书卷气的,有入选资格的作品了。莫非书界高层真有传说中的天眼工哟!第二种评审方式是将落款署名剪裁后的两幅同体作品照片按取法自然中的笔法、字法、章法和民意各项分别对比计分。这两幅作品同参加一个省即国家级的展赛,其中一幅是“一等奖",一幅是落选作品。计分评审的结果:参加评分的有懂书法的,爱好书法的,还有不懂书法的。两幅作品作者的信息完全封闭,不存在任何感情色彩。按取法自然评审的结果是:落先作品635÷7=90.7(分);一等奖550÷7=78.6(分)。可参见附表巜书法作品评审表》(评审还不够完善)。当然,如果有兴趣的話,仍可以就两幅作品组织不同身份的人按取法自然评审表评审。两幅作品在拍摄的工具上其中有一幅要占优势。评审时必须按取法自然讲清楚“筆法"、“字法"和“章法"里的每一个小项目,对两幅作品分项对比计分更客观一些。在这一点由于条件的不成熟此评审还做的不够。B12∥(书界高层的观点和论坛。指出做法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在人们思想已发展到高度开放的时代,却还有一些闭关保守的书界言论仍在指责具备創新的作品,”没走正道……没临帖,人老字未老。写自由体……江湖字。缺乏文化底蕴,没学养,沒书卷气”。艺术本就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什么正道歪道,又什么自由体固定体,江湖字。这完全是一种偏极的观点。言论和报刊要不要就有如此这样的评论或指责。我认为,在科学、艺术还有技能,包括武术以及兵器和各种工具都沒有什么正道斜道之分。自由体,江湖字也是祖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难道这些言论要把不可分割的民族文化砍杀掉吗?人民是不会同意的。相反,这些偏极的言论正好反应了实质性的问题:说明自由体和江湖字不是初生牛犊,而是久经风雨,常见世面,评论家才有此定论。故字已成自体(即成风格)。说明白一些自由体,江湖字书家足见功底。其二,评论家指责这些自由体江湖字书家沒临过帖,没学养和文化底蕴差,之所以人老字不老。自由体也是一种体,江湖字仍是中国字,是中国汉字基因一脉所承。况且你又如何知道别人没临过帖呢,也许这些自由体江湖字书家早就跳出了帖的圈子,才有了自己的风格,才成为书界高层排斥的靶子。临帖仅仅是习书的一种途径,绝非唯一途径。书界上下又特别是书届高层把临帖看得至关重要,我认为习书最重要的应该是功底的磨炼和储存。初学书更不适宜临帖。其原因有:一是任何书法大家的帖都有自己的持点。开始习书笔都未执稳,笔画的运转和汉字的结构也一窍不通;二是无论学什么都建立在兴趣基础上,什么都不懂就去临帖只能给初习人徒增厌倦,丧失兴趣。待习书人有一定功底再临帖也不迟。至于功底,在书界几乎成了口头禅,但就是没听见有人具体剖析这个词汇。包括书界高层和论坛也很少看见有此高论。大家都在迷茫中常常关照这个重要的词汇。那么什么叫功底呢?我个人认为功底是由意识和行为两部分组成,并且意识决定行为。意识,通俗说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后发出的指令;行为,在书界指书法时臂腕运转的承受力度和灵活度。前者担指挥系统(大脑)发号指令,后者执行系统(手臂)完成指令。创作时手脑要高度协调配合才能达到意在笔先的效果。也许有人会指责:手脑有什么协调不协调,人之本能。恰好相反,特别是书法创作时大脑对作品先就形成了整体布局。比如字的造型、大小、奇正疏密的协调,笔画长短粗细和墨色浓淡……的协调,脑子里是怎样的状况,手臂腕能否用笔呈现在纸上。草书用笔很快。大脑反应快不如说手呈现更快,这就是书画界常用的一词——意在笔先。也就是书界常称的“功底"。意在笔先这个词汇对大家并不陌生,可在书画界达其境界的很少。(当然这个功底也是笔者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磨炼腕臂承受力和灵活度,持之以恒使之把这个"力"存储的十分充足,达到立书悬笔写核桃大小的楷书都很轻松自然的程度。习书只要达到了功底的上乘工夫,临帖否都无关重要了。再说历史上的大书法家不就具备了这个功底才有了他们的历史地位。书界高层所排斥的自由体,江湖字能自成一体,独为风格也足以说明其过硬的功底。如果按什么高徒,传人和专家教授划线,不具备专业条件的,更不具备真传和门生写自由体江湖字的广大中低层书家就成了书界高层排斥的对象。至于学养,文化内函的深浅高低与书法艺术虽然存在内在联系,但也有性质上的区别。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从事艺术工作的,学养文化内涵也高,同等条件下成就也许快一些,大一些。习书视临帖为唯一的书届高层虽然享有优越的条件,受帖和书法传统教育的影响太深,缺乏创新勇气,死啃帖子不放,结果人字俱老,深陷帖里,不能自拔。正所谓老气横秋,缺乏生机。此类还美其名曰:传承民族文化。这种击鼓传花的形式永远都一个模式。能传承民族文化吗?从事科学研究和其它高端行业的大知识人士,你总不会说这些具有学者身份的人学养和文化底蕴差吧,他们拿着笔未必就不能写书法。他们写出的作品是否也透着书卷和底蕴之气呢?齐白石是画坛巨匠,人们只知道他是木匠出生,并不知道他有多高的学问,按此推论他的书画也没有书卷气或学养了?或正大气象。现在65岁左右的广大中低层书家没有条件获得什么高徒,真传,更不可能像书界高层大多从事专业研习,凭自己过硬的功底在遵循中国汉字基因前提下創作出了受人民欢迎的有时代气息的新书体,却被中书协高墙挡在了门外,并被赐给了歪道,自由体和江湖字等“贵冠"。当代书界高层借传承民族文化把临古帖绝对化,极端化。据2019书法国展取法和2020《书法报》第六期一篇报导凡没临帖意味的作品入选廖廖无几。我想请问,当汉字(篆书)形成前,我们的祖先去临谁的帖,走的什么道呢?无可争议是取大自然。每一个时代新书体产生前,比如说历史上公认的颜真卿、王羲之、欧阳询……等书法大家,他们早期应该临过帖。按所谓人老字也老了是一种境界,他们创新还沒被社会接受时,当时如果有自由体这个词汇的话,他们在创建自己风格的书体后不也可以说是自由体吗?所以我认为沒有每一个时代的书法大家的自由体或江湖字,能有当今丰富的艺术资源吗?作为华夏的子孙有帖可临吗?换句诘说,没有孩子学步,能有成人走路吗?其四,毛主席的书法是人民公认为毛体。毛主席的书体艺术水平之高是我等小书民望尘莫及的。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蒋介石,小日本能给毛主席习书临帖的宁静环境?而毛主席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应该说前无古人吧。你能说毛主席的书体像谁的体,历史上任何大家的体都不像。按此评说也叫自由体江湖字啰?你还能评说毛体该是何道?(分段)汉字是人民创造出来的。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权利义务站在自己的欣赏角度书写和创新自己喜欢的汉字形体。比如说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否这样的规定:张三可以在兽骨上刻字,李四却不能。历代书体的创新发展也并非有这样的记载。当然,我并非说习书临帖不重要。有一句古文:“挥臂而招,非臂长也……这句话是说要善于利用条件,用在习书临帖上,进步无疑要快些,习书临帖虽不可争议,但不能搞极端化,一刀切。临帖也绝非学书之唯一。不寻其方法,死板临帖,所以人老字也老气横秋,跳不出帖的圈子。至于传统古朴只是给自己找台阶。一幅书作是否传统古朴不是嘴上说出来的。而是作品中一要有篆隶的字符,二要模仿儿童的字形。因为儿童的图鸦阶段与古人有些相似。儿童的字不是头轻脚重就是东倒西歪,笔画更参差不勻,正与古人大脑还不够发达的时代。怀胎三四个月的腹婴还是动物的体态。(仅仅是我人理解),一幅作品是否古朴传统不是说出来的。相反人老字不老才有勃勃生机。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江山代有材人出。意思是说每一个时代各个领域都会有创造性大智慧的人材出现,如果我们站在古人角度上保守迂腐而妄加指责新产物,自然也无法推陈出新了。历史上的书法名家之所以能名留史冊,是因为他们敢于创新,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路,以所谓的自由体江湖字独特的艺术风格接受历史的选择和推崇并一直成为中华民族习书的典范。 (分段) 用辨证的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看待历史,古书艺大师的名迹有它艺术成就的一面,由于时代的局限,更难免存在暇疵。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完美也总是在不断纠错中完善。书法艺术要发展更要在古人基础上肯定成绩,改进问题,大胆更新,逐达完美。

  由于受书界高层极端化观点的影响,书界上下和报刊上有关言论就像六七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里一篇童话《黄帝的新衣 》描绘的人物一样,把无叫着有,视黑说成白。在我市的一所老年大学一位老师在点评书法作业时,学员告诉他写的是颜体,但自己认为原版颜体不好看的地方作了一些改变。老师听后严肃地说;颜真卿是历史上的书法名家,他的字谁能改变?谁能改变的了?请问,这样的陈腐观念世界能发展吗?

  在教学上,一部分老师也是一些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讲临帖也是一刀切。新学员不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开始习书也是教育学员临死帖,死临帖。时间至少得5一一8年,多则10年以上。还有的老师动不动就拿古人说事,说什么:你知道那个"一"字怎么写出来的吗?这一句,看起来是一句极为平常的提问,但不难看出提问者那种傲慢,盛气凌人,把自己置身于高深、神秘境地的权威形象。要说"一"字,说难也并不难,起笔是藏锋还是露锋,怎样运转,行笔中锋还是侧锋,哪里提,哪里按,收笔又怎样运转回锋等。说简单,不识字的人,用树杈一下子就可划出来。无论用树枝画出“一”字的优劣,凡是中国人都得读它作“一",从意义上也同样表示一个事物,与按运笔规则写出来的一没有多少区别。当然作为按运笔规则而书又另当别论。但我这里讲的不是研究一字到底该怎样写,而是指某些自视轻高的人,把学习古人教条化,死板化。甚至有些人借古人权威自己,把自己神秘化,以此来愚弄书民。有一则微信,内容反了中书协一位负责人在书法国展揭幕答疑中说:唐楷是习字的基础,书法的基础是美育和美育的训练,此话看似高深莫测,不是一般人所能渗透。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一一习字的基础是唐楷,学习书法的基础是美育和美育的训练。再跟一句,意思是说“学习书法就不用写字了"。你看此讲可否是故弄玄虚,标榜自己。

  国家是一个大家,是由无数的小家组成的。而每一个小家都有一个长者(家长)。作为一个家庭的家长总是希望由他建立起来的“家”一代更比一代兴旺发达。宋代陆游的一句诗说得好:“家祭勿忘告乃翁。"爱国诗人陆游生命终止时还念念不忘袓国收复失地和荣辱兴衰。站在历代书法大家的角度上,历代的书法名家(如颜真卿,二王,歐阳询等),他们应该跟陆游一样,跟一个小家长一样希望书界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代更比一代兴旺发达,对吧。相应地,他们更不希望书界的子孙万代都只能步他们的后尘或者说一代不如一代吧。可是书界高层对创新之作大加排斥,拒中低层书民予书协大门之外。当今的书界,一些人自以为是,借古人给自己脸上贴金,自己死板教条习书古人,还自认为只有自己才真正的掌握了古人的精髓,把自己当成古人的化身,把古人当作自己的箭牌和紧箍圈套在自己脖子上也套在广大中低层书民脖子上,死板教条地学习古人。他们口上也喊创新发展,却实际上一看到创新就横加指责。说什么邪路哟,什么歪道,什么不走正道哟……从历代书体演变,书法艺术并不是按照固定模式过来的,而代代都在更新进步,也并非人为掌控。更没有那个帝王或圣人规定要怎样写才是正道,不这样写就是邪道。B16∥(讲在书界高层观点影响下的报刑言论和书界现状。)学习古人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古人好的,精髓的东西延续下去。把古人不好的糟粕的东西加以改进。书法也一样,更重要的就是要挖掘古人的糟粕,才有利于创新,才更有利于发展。如果地下有知,历代书法名家一定会希望他们的子孙万代把他们留下的艺术财富发扬光大,推向高潮。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忘本來,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书界高层的权威们,你们站在书界舞台上,你们的言行,意愿代表着民族,影响着书界的未来。为了复兴中华的中国梦,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领书界同仁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扬传统,把祖国的民族玫宝书法艺术推向新的高潮,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本段寄希望书界高层。)Ⅱ(通过历书体演变和当代书界现状怎样看待传统文化说明新书体的涌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

为您推荐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摄影:郑建军  配诗:赵成新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郑建军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韩储元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摄影:郑建军  配诗:赵成新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薛宽、黄晓娜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王玉霞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张杨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