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这份新“绿色职业”将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碳排放职业能力建设平台 

本文转自人民网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标志着我国碳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与之相关的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获得了更多社会关注。

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碳排放管理员等18个新职业,而碳排放管理员是本次发布的18个新职业中唯一一项“绿色职业”。

人社部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碳排放管理员包含但不限于民航碳排放管理员、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碳排放核查员、碳排放交易员、碳排放咨询员等工种。可以预见,未来该职业从业者将在碳排放管理、交易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效推动温室气体减排。

十几年来,碳管理行业不断发展,已有14年从业经验的汪军一一见证和经历。如今,职业身份被国家认可,汪军感到十分欣喜。

汪军正在整理碳排放清单。
(来源:受访方供图)

早在2017年,在海外读书的汪军受邀加入了一家正在拓展中国碳资产业务的韩国公司,他借此积累了大量碳管理的业务经验后,选择回国,决心扎根本土企业的碳管理。今年,汪军履新通威旗下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碳排放管理负责人。至此,汪军已经在碳管理行业工作了14年。

“碳排放管理职业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但那时属于偏门行业,还很难得到外界的理解和认可。在人社部正式把碳管理员列入名单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亲戚朋友也会因我从事碳管理行业而给予更多关注。”汪军表示。

“我的工作内容是管理公司内部的碳排放,主要依据公司制定的碳中和目标,分析碳排放特征,探索公司实现碳中和的最优方案并予以实施。”他向记者表示。

“锅炉可以全部改成电锅炉,然后通过直购绿电实现零碳;要求新购车辆必须为电动车,争取在几年内实现车辆的电气化改造;公司的食堂也需要改造成电炒锅……”经过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汪军终于完成了整个公司的碳排放清单整理,看着电脑上满屏的数字与图表,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下一步,汪军需要针对公司的每一处排放源制定相应的零碳计划及实施方案。

 

制定企业碳排放权管理办法,需要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汪军回忆了他在公司进行碳排放摸底时与现场负责人的对话:“总结来说,咱们既有燃气锅炉,又有电锅炉,在生产蒸汽的时候,燃气锅炉为主,电锅炉为辅?”“是的,一般情况下,在蒸汽需求量大,或者燃气锅炉在进行维修的时候,我们会启动电锅炉。”对方回答道。

“那我们是否也可以更换为电锅炉为主,燃气锅炉为辅?”问出这个问题的同时,汪军正在心中思考应如何以最小成本实现蒸汽生产的零碳化改造。“可以是可以,但是目前来看,电产蒸汽的成本要高一些。”汪军对这个理由并不意外,一般来说,在为企业制定碳中和规划的时候,成本因素是企业优先考虑的问题。

谈及当前碳排放管理行业面对的挑战,汪军认为,主要是大众对碳资产、碳中和的认识程度不深。碳中和业务需要多部门协调,如若对其不够了解,很难开展好相关业务。这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加强业内与业外的沟通,大力推广碳中和概念,使碳管理行业更加广为人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场硬仗,有业内人士表示,该职业的发布时机,与我国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不谋而合。那么,成为一名碳排放管理员,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有哪些呢?

 

“因为碳管理是一个新兴职业,许多概念都是全新的,相关业务也都没有以往的参考,因此需要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汪军表示,一名合格的碳资产管理员应当掌握碳市场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比如气候变化的科学背景、各种低碳技术及其应用、企业如何核算和管理自身碳排放、如何制定科学的碳中和规划等。

在日常工作之余,汪军仍然保持了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会通过网络将他学到的知识通过文章进行整理和输出。汪军说,他想要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碳管理这个行业,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

未来,在国家大力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大环境下,碳排放管理行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关键的一环,其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十分可观。汪军预计,未来碳排放管理员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千万以上。

但当谈及后续人才储备,汪军略有些担忧,他提到,目前碳管理相关人才后备严重不足,目前的培养渠道主要是社会培训,还需要高校开设碳管理相关专业,以满足未来的碳管理人才需求。

汪军向记者表示,新职业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对碳管理行业的认知度,可以促进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该行业,从而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我认为在未来,这个行业将会成为最热的行业之一。因为这个行业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行业,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全人类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奋斗。”汪军笃定地说。(实习生秦琪儿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