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大漠闪光

—— ——记二十一局一公司和若铁路S5标项目部的年轻人们

  在穿越黄沙漫漫、高温酷暑、沙暴肆虐、蚊虫泛滥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和若和若铁路S5标项目部工地,这里一年有近150多天是风沙肆虐的风季,绝大部分地段处于没水、没电、没信号、没道路、没有人烟的沙漠戈壁地带,自然环境极其艰苦恶劣。在这里战斗着一直年轻的项目团队,他们战沙暴、抗高温、攻坚克难、默默奉献,用青春奋斗的豪情在广袤大漠留下了一道闪光的足迹。

陈国强:工区里最亮的“星”

  他纳言敏行、埋头苦干,爱钻研、善破解施工难题,细心认真到差一点不行,一心扑在工作上心无旁骛,他就是一公司和若铁路项目二工区最亮的“星”-工区总工陈国强。多年来,他以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项目部上上下下的认可,也取得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为项目创效、企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多次荣获项目部先进个人荣誉。

图为陈国强正在野外进行测量工作

  2019年5月1日和若铁路项目开工建设,二工区管段53公里,施工内容包含路基、桥涵、站场、防风固沙等工程,沿线戈壁滩、基本农田、沙漠交错纵横,地质条件差,管段长是施工面临的难题。陈国强立足于总工岗位,在破解施工难题,快速推动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干、苦干是他的工作作风。5月19日他亲自带领2名劳务人员开展39公里的控制桩水准测量。为加快测量进度,他坚持一天至少测完7公里。是时,太阳毒辣,黄沙烫脚,芦苇丛生,风沙迷眼,蚊虫叮咬,可他全然不顾,饿了、渴了就用随身携带的馕饼、榨菜和矿泉水充饥解渴。仅5天时间,就完成测量工作。白天忙现场,晚上做设计。仅用三天拿出工区驻地、中心试验室、拌合站、钢筋加工场、涵节预制场等设计方案。他白天盯控现场,把控施工进度,一边督促临建队伍加快作业进度,一边提前协调施工需要的人员、机械、材料。他和技术员被蚊虫叮的满身包,晒的脱了皮,大家一直坚守在现场,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二工区临建工程,中心试验室更是全线第一个通过验收。另外,他们编制开工报告18份,施工组织设计方案18份,首件工程施工方案7份,并顺利通过监理站审核。临建设施及时建成和施工方案顺利通过审核为前期生产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是他的工作态度。有次某施工队负责人在项目部领导办公室反映临建施工过程中工区技术员计量错误,导致其利益受损。他坚持原则,以真实的记录和详实的数据,证实反映情况不属实,项目组织人员对工区场地填料厚度选点开挖测量,统计数据和他日常工作记录数据吻合,平息了一场计量争议。他严把施工现场质量关差一点不行。工区路基段长,填方大,每次上工地,他一段一段检验,施工填筑厚度大于30公分坚决予以清除,土工格栅搭接长度少于30公分,坚决要求整改,K30密实度试验,请监理现场监控,只要有一个点不合格,坚决禁止下一层的施工。在他和工区的努力下,路基填筑每一次报检顺利通过,并在三个工区路基施工中最早成型9公里。

  遇事爱动脑筋,善于破解难题是他的特点。2019年9月,为打通架梁通道,他和工区书记分别带队组织会战攻坚,为加快施工进度,他反复研究且末站场实际情况,土方填量大,结构物多,横穿线路的大小灌溉沟渠多达12条,短短300米,设计4座涵洞,既不科学合理,又严重制约了施工进度。他经过研究比对,提出取消站场4座涵洞就可以加快路基填筑速度,还可以节约成本的思路。经过调查与设计单位、当地政府联系协调,采用合并水渠、设置水闸、减少涵洞的方法,保证了村民农田灌溉,并顺利办理了取消4座涵洞设计的变更手续,不但加快了现场施工进度,还节约了成本。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站场剩余21万方土方、部分涵洞附属工程等施工任务,打通了架梁通道,为施工铺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技术,破解桩基“拦路虎”。为确保铺架顺利通过二工区管段车儿臣河特大桥,他仔细研究分析车儿臣河地质状况,仔细比对施工过程中塌孔的深度、时间,积极向项目技术主管领导请教,最终确定采用“高平台、大泥浆、深护筒、投黏土”等综合措施,提高钻孔平台高度,配置泥浆护壁,全护筒跟进作业,保证了钻孔内外水压平衡,减少了涌水量,有效防止了塌孔、断桩,大大提高了河道内钻孔桩施工进度,保证了成桩率和桥梁施工总体进度。

  舍小家,现场保施工生产。工程人总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在对家庭的愧疚上体现的尤为明显。2020年初疫情影响给了他些许时间陪伴年幼的儿子,2月底他接到项目通知,他告别家人,第一个赶到工区,组织队伍上场复工,配合地方医院为项目职工核酸检测100多人次,为人员顺利进场打开了“快速通道”。

王帅:“骑驴”测量的精测队长

  这里说的“驴”不是家畜动物,而是指维族人的拖拉机,只不过被项目精测队长王帅戏称为“驴”,随后这种戏称便在精测队员们中流行开来。

图为精测队长王帅与队员们在测量现场

  而恰巧我与这个“骑驴”协助项目开展测量工作的维族人有过几面之缘。一次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治沙公路上,他骑着骡子从我身旁奔腾而过,继而又折回用蹩脚的汉语问我:“请问,你见王队长没?”。我略带玩笑道:“下工地了,怎么?想他了?”他说:“哎呀,我就是想问问他,我的拖拉机租赁费是否下来了”,“行,我见了他,帮你问问”,他绝尘而去。

  这个维族人是个瘦瘦高高的老头儿,按照维族人的年龄算他今年56岁了,王帅亲切地称呼他为“阿达西”(“阿达西”在维语中的意思为朋友)。他和他的拖拉机曾被项目租赁过一段时间,协助王帅开展测量工作。前期测量工作辛苦,大家有目共睹,我想以拙劣之笔记录些他们的工作,便跟王帅说:“王队,下次测量带上我,我去给你扶塔尺”,他嘿嘿一笑:“我怕你扶不正哩”,我开玩笑道“屁话,那换你去扶塔尺,我校仪器、看镜子”。终于被我逮到了机会,在某个早晨,王帅叫了皮卡车司机,我率先占了个位置,带上测量员,接上“阿达西”,我们沿G315国道一路奔去。由于开展测量作业的戈壁滩地段距离项目驻地近百公里,国道限速40,皮卡车一路奔波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施工线路附近,下国道,进入茫茫的戈壁滩,穿过护林站,沿着前人留下的车辙印再行进半个小时到达施工点附近,皮卡车再不能前进分毫。此时临近中午,王帅便招呼大家吃些随身携带的干粮,完事扯着嗓子喊:“‘阿达西’把你的驴开过来”,于是我们连同插旗子的临时工一同坐上拖拉机,前往测量点。

  拖拉机碾过被太阳晒的焦枯的芦苇,浓浓的灰尘升腾而起,藏匿的蚊虫四下逃散,绑在拖拉机保险杠上的“中铁二十一局”红色旗帜左右摇摆,大家戴上防尘口罩默不作声,生怕灰尘灌进嘴里、鼻子里。到达测量点,毒辣的太阳晒过的黄沙烫脚,测量员们浑然不顾,王帅招呼大家涂抹驱蚊虫的风油精,穿上外套,系上纱巾。卸下一波人,拖拉机拉着另一拨去下个测量点,大家约定从两个点往中间赶,“8公里,测不完不准回”王帅嘱咐完便开始调校仪器。我在他身后一边跟拍,一边与他闲聊,他倒一改往常,大话筒俨然哑了火,显得严肃认真,我也不再打搅他。

  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在煎熬中太阳终于落山。收起仪器,坐上拖拉机原地返回,到地点把拖拉机往戈壁滩上一扔,大家涌进皮卡车,如释重负。被太阳炙烤半天年轻的小伙子们倒没有丝毫疲惫,打开车窗,迎着晚霞,吹着戈壁滩上的风,王帅又兴致勃勃地扯起犊子来,他学着电视里日本人的口吻:“喂,阿达西,你的姑娘的有没?给介绍下”,车内大家哄笑……

这里有支沙海“陆战队”

  开工伊始,公司、项目测量队就接到了一项十万火急的任务,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137公里、451个测量点的线路复测任务,其中要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顶风冒沙徒步穿越25公里沙漠地带、97公里戈壁滩、16公里县城区段,在没有人烟、没有信号、没有水、没有道路的环境下,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图为测量队正在进行测量作业

  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重重困难,精测队党团员、技术人员们装好仪器,备上干粮和水,快速向沙漠挺进。浩瀚沙海,沙丘起伏,一行人肩扛仪器、手持塔尺、背着干粮和水在大漠中艰难挺进。风起时,携裹着细沙,吹进头发里,灌进耳朵里,漫进鞋子里,他们便戴上口罩、飞巾和防风沙眼镜继续作业。日上三竿,中午时分,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漠,地表温度高达45摄氏度,人就像走在“蒸笼”上,强烈的紫外线灼得皮肤生疼,他们便重新武装穿上外套,戴上草帽赶往下一个测量点。中午的大漠仿似一个“大烤箱”,浑身上下汗水不停流淌,汗水浸透了队员们的衣服,片刻又被风吹干,变成了硬“铠甲”,他们脸上时常挂着一层白色的碱盐,高温、风沙并不能阻挡他们测量的步伐。

  进入大漠,他们手头仅有的导航工具便是手机上的奥维地图,信号时断时续,数据更新滞后不时发生,为防止迷路,他们便在重要地段插上鲜红的旗帜作方向标。有一次队员们在大漠中遇上了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他们立刻收了仪器,向附近车辆奔去,黑压压的沙尘瞬间吞没了汽车,他们坐在车里不禁一阵后怕,片刻后他们又商讨起来下一步测量计划。沙暴把测量时留下的脚印覆盖了,把作为方向标的旗帜吹倒了,把部分桩点吹歪了,他们不得不一次次重新测量。

  翻过一座座沙丘,走过一段段里程,队员们仅用7天时间安全穿越这片沙漠区域,随后又遇到了一片沼泽芦苇荡。

  测量队进入芦苇荡沼泽地段测量,芦苇或高或矮,这儿一片哪儿一簇,他们背着仪器,拨开芦苇丛,摸索前进,锋利的芦苇叶在他们黝黑的脸庞上留下一道道浅色的划痕,汗水一浸刺疼。中午时分,毒辣的太阳,烫脚的黄沙,密密麻麻、盘旋飞舞的蚊虫,让他们不得不再次涂抹祛蚊虫的风油精,穿上外套,戴上防蚊虫草帽,系好飞巾,全副武装。测量中,有的队员被坚硬的芦苇茬扎伤脚,有的队员一脚陷进沼泽半条腿,费很大劲才能拔出来。但重重困难不曾将他们吓退,迎着晚霞归巢的谈笑舒缓了一天的劳累,队员们凭着坚强、乐观的精神,仅用15天完成此区段测量工作。

  从完成第一轮测量工作到复测部分桩点数据,到征战大漠,穿越沼泽芦苇荡至跨过车儿臣大河,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项目先锋“陆战队”。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