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军
本站通讯员:郑建军
中铁十二局集团

笔绘人生路  刀塑军旅情 铁道兵战友、军中多面手——赵军安


      10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年仅36岁的母亲待着5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最小的妹妹还在吃奶的阶段。家庭的磨难和坎坷,也正好赵军安刚毅、自强、勤奋、刻苦、执着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年仅16岁就入厂实习木雕技术,逐步练就了十分精湛的木雕手艺,为其后来的雕塑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冬天,赵军安穿上了军装,来到了北大荒,成为一名铁道兵嫩江基地的战士,开始接受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的洗礼,农场种地、装火车皮,他都干过。农闲时,画夹、画笔和刻刀就是他最好的伙伴,不久,就被选调到了军人服务社的照相馆工作,很快学会了光学理论、成像原理等相关摄影知识。在给40多个连队一万多名官兵照相的同时,他还不忘随时写生,受到部队领导的青睐。
      部队集体转业前,他还去了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进修学习,毕业后,部队领导欣赏他的才能,组织部门也决定给他提干,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创作出更多的作品。1990年,他调到了西安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担任俱乐部主任,工作之余,赵军安如饥似渴,与艺术作伴,与大师为伍,又创作出100多幅国画、漫画和摄影作品,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看着赵军安的作品,感受着他的艺术人生,也是一种享受。1993年,赵军安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为了能更准确掌握所创作人物的神态,他经常在周六到北京火车站去速写,一画就是一夜。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赵军安接受到更加专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创作水平更加有所提升。
      构思于脑,抒怀与胸。观赏获奖国画作品《末日》发现,他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大胆运用全背景作画——三个像黑塔一样的八路军和民兵的英雄人物,押着高举双手的日寇,使正义者更加伟岸高大,侵略者更加渺小,作品充分显示正义者必胜的博大气势。当时就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对该作品进行了报道,产生非常好的社会影响。
      因为成绩斐然,赵军安被留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后勤馆工作,他如鱼得水,期间,经他手创作出一大批颇具影响的国画作品和英雄雕塑作品。其中,《幽谷传声》国画作品获中国文联举办的第二期中国美术金彩奖——作品描绘的是后勤运输车队穿梭在陡峭的川藏线上,幽静的山谷被汽车的马达轰鸣打破的情景,画面主要突出了冬天如林的山岩料峭,意境深邃,很有感染力。
      刀塑军旅情。赵军安在创作国画的同时,他的刀功一点也没有荒废。1996年,他专门作为访问学者学者到清华大学雕塑系学习;1999年,又参加了全军雕塑创作班到清华大学雕塑系深造。通过先后4次到高等学府的学习,赵军安练就了相当扎实的刀功,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春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赠送给国防大学的一组雕塑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真实的刻画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坐在大草坪上畅谈新中国宏伟蓝图的场景,其中,毛主席坐在中间位置,每位领导的视线都有交流。雕塑获奖作品《向祖国敬礼》浓缩了从1949年第一次阅兵到2009年第14次阅兵的精彩瞬间,按改革开放时间的先后,作品分为了两个大方队,共14行162人,人物没有重复服饰。作品刻画出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战士们迈着矫健整齐的步伐,向祖国行注目礼的场景。雕塑获奖作品《定格的历史》刻画的是一本翻开在1945年8月15日的日历,记事处刻着日本裕仁天皇向全世界无条件投降诏书的全文,左边一页上是日寇在投降后的五种心态,作品把历史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天。雕塑获奖作品《铜墙铁壁》刻画了一层高过一层的山,山的顶部雕刻毛泽东等领导人和广大抗日军民。广大抗日军民不分男女老幼,都手拿钢枪、大刀、长矛,组成一座座、一道道如高山一样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抗击着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强大的力量是任何法西斯强盗都不可能战胜的。《一定要把生产搞上去》安放在习仲勋同志纪念馆门前的广场上,雕塑作品历史的展现了习仲勋同志在下班路上,和工人们一起讨论生产进度的情景,人物造型准确而形象,生动而自然。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