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奎元
本站通讯员:吕奎元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四十二年前那场人生观大讨论

  岁月无情,一转眼,我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了。离我参与《中国青年》杂志发起的那场风靡全国的人生观大讨论已有42年,作为一个时代的音符,已深深地印在我们那一代人的心里。
  1980年,《中国青年》第5期刊登一篇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在千万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因为信中讲述的故事,在每个青年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据说让《中国青年》杂志社始料未及的是,雪片一样的信件从四面八方飞向编辑部,多达6万份,该杂志一度脱销,发行量猛增到380多万份还不能满足读者需要,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那是空前绝后的期刊发行记录!
  那时,我是一名年满20岁、热血沸腾的铁道兵战士,也参与了这场引起广泛关注的大讨论。每一期的《中国青年》,我从中勾画出一些精彩段落,写在一个笔记本上。连队一部分战士都有这份杂志。一些文章,许多战士都很感兴趣。关于人生的话题成了战士们闲暇的谈资,争论的面红耳赤,热度高的像七月天。对人生的理解虽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那是旧观念与新思想的一次大碰撞,一次大裂变。是在为新思想占领主导地位寻求理论支持。我将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浅显的理解,写了几十篇心得体会,有两篇寄给《中国青年》。包括我在内的广大青年,都是从文化大革命走过来的,由于长期接受的教育很守旧、陈腐,认识问题有一定局限性,还处于一种理想主义的顺其自然的麻木状态。人们的思想被圈定在某个空间,捆住了手脚,没有自由发挥才能、张扬个性的舞台。“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后,国家正处在百废待兴时期,大多数人还没有摆脱旧观念的束缚,人们崇尚的是大公无私。整个社会,讲集体主义的多,讲个人主义和表现自我、体现个人价值的少,将雷锋当成人生的一面镜子,奉献是主旋律,人们都生活在精神世界里。像毛泽东,人们将他尊称为神,他确实很伟大,历史功绩光耀千秋。但他是人。时代造就了许多神话和传奇,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却能够接受。
  在我人生角色转换之前,对未来很迷茫,将当兵作为改变个人命运的跳板和突破口,也仅停留在能吃上好饭,有衣穿,娶个好媳妇的目标上。
  也许还不太懂事,我对国家重精神轻物质的做法没任何异议。我是个文学青年,似乎比其他战士更想认识世界、思考生活、努力探索和接受新事物。
  《中国青年》杂志开展的人生大讨论,为广大青年搭建了一个敢于对生活中的是非曲折敞开心扉说真话、敞明自己观点的平台。其实,讨论的核心是对价值观的争论,迎合了大多数年轻人苦闷的心理,因此引起了共鸣和思考。当时中国的青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另一种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生活的更美好。各抒己见,针锋相对,气氛空前活跃,都举出具有说服力和一举定乾坤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每一期杂志,我都反复阅读几遍,有的文章我都能背下来。那些有争议的作品,开始多数倾向于后者,随着讨论的深入,对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的逐渐明朗,前者占了上风,站在了制高点上。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在跟着感觉走,突然间从矛盾和彷徨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己,思考人生,积极寻找人生努力的方向。虽然不能预测未来,但已经意识到应该挖掘个人内在潜力,与命运抗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我隐隐约约感到,新生活在向每个人展开,也许期待已久的那种靠自我努力获得美满生活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先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在一代中国人中已经引起了强烈震撼,对自由恋爱、获得真正爱情的人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一九七九年我们连一名湖北籍战士从老家带回一张湖北日报,刊登在报纸上的一篇题为《最后的一封信》的文章,吸引了战士们的目光。文章讲述的是一对年轻恋人的爱情悲剧故事,男青年因病离开人世,女方以身殉情。这篇文章在军营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很多战士将全文抄录在日记本上,我为这对当代梁祝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感动的数次流泪。
  《中国青年》以潘晓来信吐露的彷徨、苦闷、迷惘和怀疑为契机,掀起的一场人生观大讨论,无疑是一场自我觉醒、思想解冻的春雨,使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的种子悄悄埋在心里。
  《高山下的花环》《大墙下的红玉兰》《班主任》《伤逝》《西线轶事》等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还有《望乡》《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刑场上的婚礼》《啊,野麦岭》等一批电影的亮相,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引领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封闭、云遮雾罩的中国仿佛忽然敞开心扉,忽然明亮起来,每个人,纷纷告别狭小的世界,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像天上的白鹭,自由飞翔在蓝天上,付诸行动,将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
  《中国青年》杂志的这场讨论是改革开放的导火索,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彷徨、苦恼的年轻一代指明了方向。主要是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是对“文化大革命”禁锢了的思想彻底解放的引子。遗憾的是,出于政治原因,这场讨论持续了7个月,到年底便中止了。但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后来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机遇、生活道路有了更多的选择,许多人在一番新旧思想痛苦的斗争后,弃旧图新,不合时宜的思想远离人们,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时代接轨,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努力。
  那场讨论和小说《第二次握手》将我的观念改变了,能吃好饭、穿上衣服、娶个媳妇不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我对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从开始盲目的复习数理化欲参加高考,转为自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充满荆棘的写作道路上义无返顾地跋涉,苦熬10余载,苦尽甘来,终于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杭甬项目部吕奎元
为您推荐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郑建军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吕奎元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杨晓芳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韩储元 牟标
来源:作者:许朝杨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杨雪琴
来源:作者:李泽皓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姚霁芳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