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有一种“棒痕掴血”的精神

  读书要有一种“棒痕掴血”的精神

  周玉明

  当今社会,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娱乐、学习,都离不开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宋代硕儒朱熹在谈到读书时,曾告诫晚辈:读书要用心,“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笔者认为,要使读书的过程成为“武装头脑”、提高修养的过程,就必须要有“棒痕掴血”的精神,切不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读书要做到“棒痕掴血”,首先须专心。“读书心细丝抽茧”。读书的过程就是我们摄取精神食粮的过程,需要我们心平气静,志凝意专,容不得浮躁,只有“细嚼慢咽”,方能吸收营养,有所收获。现在,有的同志总是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还有的即使坐下来学习,也往往眼瞅书本,心牵工作,这种“心不在焉”的学习状态是不可能集聚精力把书读好的。读书要专心,就要善于从繁杂的事务中规划出“宁静致远”的读书空间;需要制订相应的读书计划;目标一经确定,就要锁定不放,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专心更需要意念的调控。毛主席一生喜欢读书,即使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也能够做到手不释卷,博览群书,他的许多经典名篇,就是在马背上完成的。真正热爱读书的人,无论工作多忙都会读书,无论经济多紧张,都会买书,无论房间多小,都会藏书,凡是“身能由己”的点滴时间,都会成为他们“废寝忘食”、“乐以忘忧”的读书良辰。

  读书犹如吃饭,不仅要吃得进去,而且还要消化得了。思考就是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对于科学理论书籍和科技知识书籍,看一遍或读一遍易,而看懂、读通则很难。因为每本有价值的书都负载了人类厚重的知识与智慧的积淀,读书人要把自己浅层次的思维形态与书中高层次的思维成果实现对接,就必须经历苦思冥索、勤学强记的“苦其心志”过程。否则,书即便读了,也还是书归书,人归人,难以达到“化书为我”、“书人合一”的效果。“心之官则思”,一个人在读书实践中,要“思”得起来,“思”得进去,就要有意识地“劳心”和“苦心”,坚持以问促思,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讲”促“思”,用自己的话说书中的“理”;以“写”促“思”,勇于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出反映自己思维成果的篇章。

  读书还必须革心。任何有头脑的人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作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既是个人认知的结晶,也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既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习惯性。读书就是要以新的理论坐标和知识体系为参照,对自己已经建筑起来的“精神殿堂”进行重新审视和整合,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模式,改进生活态度,一句话,就是要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接近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所在。

为您推荐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熊伟 冯前辉 张小鹏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廖惠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谭帅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张林伟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熊伟 冯前辉
来源:铁路工程建设网作者:杜效言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