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奎元
本站通讯员:吕奎元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命运在自己手里

作者近照
       挑战不可能是勇者、智者想干的事。不管前面是火海,还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只要勇往直前,只要有抓铁留痕、踏石有印、雷打不动的坚守,便能成就梦想,否则一个人的理想,永远是水中月,雾里花。
      许多事情既是偶然和巧合。1969年出生于山东单县朱楼村的“大衣哥”朱之文,是红遍全国的草根歌手。出道以来,商演、义演不断,各地电视台、一些大企业邀请他登台唱歌,中央电视台综艺舞台、国家大剧院等国家级的庄严神圣的殿堂,是一线明星演出的舞台,常有他的身影。网络上,他演唱的视频很多,太“火”了,他烧红一片天,他的出场费已经从最初的几百元飙升到10万元。即便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老牌歌星都没他人气高,可谓名利双收,如日中天。
作者1993年在云南石林
       他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因家庭贫寒辍学在家务农,27岁娶妻生子。他有一副好嗓子,最大的爱好便是唱歌,流行歌曲、影视歌曲、民歌等等他都要唱个遍,田间地头、树林子里都飘荡着他的嘹亮、动听的歌声。他天资聪颖、悟性好、记忆力惊人,凡是看过的词曲,都过目不忘。他勤奋好学、刻苦学唱,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用实力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天赋。他是农民,无所顾忌,不管走在哪里都旁入无人地唱歌,一年四季从春唱到冬,引起不少村民的非议,说他不务正业、神经不正常。别人说三道四,他装没听见,只顾唱自己的歌,谁也剥夺不了他唱歌的权利。这样执着的个性,为他走出农村、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打下了扎实基础。出道前,他是个打工仔,因歌唱得好,老板建议他参加济宁电视台举办的歌手大奖赛。他穿着大衣昂首挺胸地走上舞台,深情并茂地演唱了一首《滚滚长江东似水》,没等唱完,观众和评委已经按奈不住激动的情绪,呼啦一下都站起来鼓掌,这是他第一次登台”小试牛刀“,他以满分当仁不让地击败众多选手夺冠。紧接着参加了山东卫视举办的“我是大明星”歌手大赛,好运连连,再次夺魁。这可是全国影响大、收视率高的省级电视台啊!他的不俗表现引起了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于文华的高度关注,带着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亲自到朱之文家采访,引起了全村人的骚动,数千人围观。于文华听过朱之文台上唱的歌,对他赞不绝口,蛮声海内外的于文华,为发现一个优秀的歌手而感到欣慰,推荐朱之文上了央视“星光大道”,他演唱的《滚滚长江东似水》,以浑厚、吐字清晰、音色纯真的表现力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被全国的观众所熟知。他登上了2012年春晚的舞台,一首《我要回家》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他的家乡人为有他这样的草根歌手而感到自豪。他的名气不亚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协会副主席莫言。
冬天的白桦林
       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朱之文让村里人想不明白,这人咋就一下出名了呢?想不通的原因在于人们忽略了他的成才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的路不是坦途,无捷径可走,只有勤学苦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台阶地往前走,才有收获。他的优点是不屈服于命运,他有勇气与同样是草根的众多乡村歌手在台上一决高下。他的歌声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给民众带来了有别于其他歌星的精神享受。如果他唱得不好或者很一般,观众不会喜欢,他肯定拿不到冠军,不会拥有全国数以千万计的各年龄段的粉丝。“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的完美统一造就了他这样的歌唱家。
朱之文与于文华(网络图片)
       我没有“大衣哥”那样的才能,不敢奢望在国内走红,成为万人之上的明星。但也有我的追求和不屈服命运的坚强信念,我努力地去拼搏,最终打破魔咒,赢得果实和尊严。
       我是企业的一名老同志,在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履历20多年,是企业给我提供了实现个人抱负的舞台,我才有机会走上自学成才的道路,向目标冲刺。14年流血、流汗、流泪的痛苦经历,让我走出了沟沟坎坎,由一堆黄土烧制成一块可以盖房子的青砖。没有在人生的坎坷中一败涂地,而是深层次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感悟人性,不甘做一个平庸之辈。从军6年到随铁道兵17万大军转业到央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在征途中无所畏惧地与狂风暴雪、惊涛骇浪搏击,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茫茫沙海中锲而不舍地开拓属于我的那片天地,最终收获意外的惊喜。曾经那个与铁锹、石头、水泥、泥巴为伍,备受他人藐视甚至被恶言毒语伤害的人不存在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在不知不足中表演“大变脸”魔术,不再是被人瞧不起的“土包子”。
       企业是我成长进步、与不堪回首的过往作别的乐土,我对企业怀有深厚的感情。

作者1979年在库尔勒28团厂库留影
       企业的兴衰存亡与我血肉相连,我把企业看作是自己的家,不舍得离开一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初出在年轻、有体力和精力上的优势的年龄段,谁不想找个好工作,尤其是从部队时期的缝山凿路、遇水架桥、艰苦流动,到转业后的参与建设的铁路、公路、市政、水利、房建等工程,依然是蹲山沟、住帐篷、艰苦流动,依然与石子、水泥、铁锹、十字镐打交道,没发生变化,只是由战士变身为企业职工。找对象和工资待遇与别的行业比,没任何优势,换环境,换工作是绝大多数人的想往。80年代初期,跳槽、返乡之风席卷中国铁建系统,当许多人托关系、送钱送礼、找靠山,一心想到收入高、工作固定、有发展前途的单位时,我却无动于衷,心静如水。我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伴随着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前行。企业由旱鸭子变成了游泳健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1984年完成施工产值千万元到如今年完成几十个亿的蜕变,虽然有许多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但依然发展壮大了。企业的日子好过了,我的工资收入也不断增加,比兵转工初期增长100多倍!不仅如此,我的仕途上也有不小的进步。我是企业的一员,时刻关注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每一届领导班子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出台的规定,经过实践检验,有的符合企业实情,有的对企业长远发展十分有害,也损害了职工的利益。
       从2004年全系统许多公司出台的职工内退政策,遭到职工的强烈反对,感到企业太无情,这不等于卸磨杀驴吗?尽管反对声一直不断,但一些领导明知道错了,因为面子,依旧我行我素,这一届如此,下一届亦如此。我所在的公司11年内有1000多年龄达到55岁的干部、52岁的工人,曾经是铁道兵官兵的老职工被迫退出岗位,由企业养活,退下来的老职工,每月发给2000左右的生活费。
       许多在岗位上的老同志都想干到60岁退休,一方面身体好,经理充沛这些人都是企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他们经过企业多年培养,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退下来的职工,企业给的生活费太低,无法满足日常开支,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在外打工的老职工,月收入在4000—6000元之间,一部分管理型人才,月入过万。企业内退政策表面看,老同志将岗位让给年轻人,是新老交替、企业焕发生机的必然选择,实际上白白将一批人才推向市场,成了别的企业难得的人才。二企业自己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通往作者村庄的路
       从2013年上半年起,憋了一肚子的话,终于想一吐为快。我代表老同志的意愿,站在企业发展角度去想问题,向本单位主管和集团公司领导递交了3000多字内容翔实、充分,有理有据的论文,呼吁企业停止内退,减少人才流失。我知道,推翻执行多年的内退政策不是件容易的事,据说刚实行的几年里便有一定级别的领导给高层反映,那个时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因经济犯罪而自杀的、的张某根本没当回事,能有下文吗?那是他制定的政策,不可能吐出来再舔回去,打自己嘴巴的事他干吗?我相信,新一届领导是英明的,会从企业的发展大局通盘考虑这件事。决策层要研究、论证,不是立马就能拍板的。我在耐心地等待着。

风景这边独好
       我不放弃自己的努力,我在期待好消息的同时,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再次向上级领导提出建议。2015年上半年一批到内退年龄的职工迟迟没办内退手续,我意识到有松动迹象,可能放缓了。8月份,终于盼来了集团公司宣布取消内退的消息。该决定大快人心,企业人才流失遏制住了,一些干部职工的利益得到了保证,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如果现任领导对我的建议不理不睬,还是一场空。这要感谢具有非凡魄力的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们不愧是优秀企业家!
在生活中,“水到渠成”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某件事,只要功工夫到家了,便顺风顺水、心想事成。许多事情要主动去争取,认准的事,只要有炉火般的热情和铁棍磨成针的耐力,便能成就千千万万个“大衣哥”。
                                                                     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吕奎元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