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难忘的成都之旅
----在挑战与感动中书写奋斗华章
----在挑战与感动中书写奋斗华章
杜晓言
2019年7月,一通来自公司邵总的电话,为我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成都之旅。作为一名工地土记者,我接到前往成都有轨电车施工现场进行采访的任务,次日便从东北边陲的桦南出发,奔赴西南的天府之国。尽管跨越千里带来的地理、气候差异,以及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地方语言,都为此次行程增添了诸多挑战,但心中对工作的热忱,以及担心辜负组织信任的责任感,让我无暇他顾,全身心投入到即将展开的采访工作中。回顾自己的职业道路,仅有七年求学经历的我,在工作的39年里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靠着持之以恒的自学,从对文字懵懂的工地工作者,成长为能够独立采写新闻、创作诗词的“工地土记者”和“工地词人”。虽然我的作品有幸登上各类平台,但我深知其在专业层面仍显稚嫩。不过,我始终坚信,文字的魅力不在于学识的深浅,用质朴的语言传递真挚的情感,同样能展现语言之美,打动读者的心。
抵达成都后,我深入到十四局集团五公司成都有轨电车蓉2号线项目部。这里的施工任务艰巨程度超乎想象,项目部承担着79.89公里的轨道施工重任。在首开段27公里投入运营后,由于线下单位提供轨道作业面的时间大幅推迟,原本两年的施工任务,被迫压缩到最后的两个月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成为了项目部全体成员挑战极限、创造奇迹的起点。
在施工现场,我亲眼见证了建设者们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公司分管领导常驻一线,为了把控施工进度和质量,几双鞋子都磨破了;项目部管理人员日夜坚守,紧盯每一个施工环节,嗓子喊哑了也顾不上休息;每一场节点计划会都持续到深夜,面对紧张的工期,制定施工计划成了一场与时间的激烈博弈。高温酷暑、暴雨倾盆轮番侵袭,库内立体交叉施工带来的重重干扰,都没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我自己也在努力克服身体的不适。成都夏季的梅雨、高温与潮湿,让我难以适应,常常感到头晕眼花、视线模糊。即便如此,我依然咬牙坚持,一边服用药物缓解不适,一边将电脑字体放大,艰难地记录着工地上的点点滴滴;背着相机穿梭在各个施工点位,用镜头定格建设者们奋斗的瞬间。在这里,我看到了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工人在项目进行中迎来新生命,却因工程紧张无法及时返乡陪伴家人;有的父亲与年幼的孩子视频时,孩子竟认不出许久未见的自己……工地上,每天都有无数问题需要协调解决,激烈的讨论声、争论声不时响起,虽然充满“火药味”,却也饱含着大家对工程的执着与热爱。
在项目部经理和书记的鼓励下,我充分挖掘施工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和精彩瞬间。短短一个月时间,我完成了50多篇新闻稿件、30多首诗词,拍摄了200多幅照片。这些作品经过公司宣传部同事的精心润色后,大量发布在内部公众号,并被转发到各大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了项目部全体成员日夜奋战的劳动场景,也获得了后方机关和全公司的关注与支持。
虽然因为工作繁忙,我未能游览都江堰、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但在往返的旅途中,我通过手机领略了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魅力,并将这份感悟融入到新创作的诗词和新闻特写中。令人振奋的是,项目部在轨道施工中不断创造佳绩,一个月内两次刷新夜间延伸纪录,分别达到817米和835米,支线节点也如期完成,为正线剩余7公里线路的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此次成都之旅,让我收获满满。带着压力而来,却带着感动、成长与捷报返回。在这片充满挑战的热土上,我不仅记录下了建设者们的奋斗历程,更被他们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更是一次思想和心灵的洗礼,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与热爱,也激励着我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继续用文字传递更多的正能量。2019.8.18成都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