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曲老师于天海

我的作曲老师于天海
 杜晓言

      在音乐创作的漫漫征途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对我影响深远的恩师——于天海老师。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更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我心中,他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初次接触于老师的作品,是那首《有国才有家》。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这首饱含深情与力量的歌曲,仿佛一声激昂的号角,迅速在北京各大院校传唱开来。歌曲中那真挚的情感和动人的旋律,深深地震撼了我,也让我对于老师的音乐才华有了深刻的认识。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于老师的每一部作品,《第二故乡北大荒》《青山颂》……每一首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的感悟,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生命的力量。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与于老师合作。那是一首关于母亲的歌曲,我写下了《五月的思念》的初稿,怀着忐忑的心情发给了于老师。没想到,他很快就回复了我,并且用语音逐字逐句地对歌词进行修改。在他的笔下,那些原本略显平淡的词句,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感染力。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音乐的严谨态度和深厚造诣。
      在与于老师合作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音乐创作的技巧,更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思维敏捷,选题精准,出手迅速,而且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激情。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简单易学,却又能直击人心。无论是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还是描绘百姓的平凡生活,他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创作出令人难以忘怀的旋律。
      于老师还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技巧,耐心地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在我遇到创作瓶颈时,他会鼓励我多去生活中寻找灵感,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他说:“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这些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创作道路上的座右铭。
       除了在音乐创作上给予我指导,于老师还在生活中给予我很多关心和帮助。他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时刻关注着我的成长和进步。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他都会为我感到高兴;每当我遇到挫折,他都会鼓励我不要气馁,要勇往直前。
      在与于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见证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为了创作出一首满意的作品,他常常废寝忘食,反复修改。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地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在音乐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如今,于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作品和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中。他是我永远的老师,也是我一生的榜样。在未来的音乐创作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以于老师为标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传承他的音乐精神,让他的音乐之魂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绽放光芒。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