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兴勇
本站通讯员:鲁兴勇
中铁十五局二公司

说过年


 
    过去,一进腊月,人们就忙活起来了。不是平时的忙收忙种,忙里忙外,而是忙着过年。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习俗。有的说,来到腊月都是年;有的说,吃了腊八饭,天天都是年;有的说,过了小年就是年。说法不同,意思一样,就是说忙活了一年,该张罗着痛痛快快的过个年了。
   在我们老家,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一天天的进入倒计时,还有套顺口溜:廿三儿,祭灶官儿;廿四儿,扫房子;廿五,磨豆腐;廿六,蒸馒头;廿七(轻声)儿,杀年猪(当地方言把它读成zhui,轻声)儿;廿八,蒸枣花;廿九,去打酒;三十儿,贴花门儿等。
    廿三祭灶,按惯常的说法是一年了,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述职”,汇报一年的大事小情,接受来年的任务。人们祭灶是期盼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了这天晚上,家庭主妇会念叨几句,虔诚地把旧灶王爷烧掉,再拿出事先买的新灶王爷恭恭敬敬的贴在灶台旁,祈求灶王爷保佑一年吃喝不愁,平平安安。那时候,祭灶也没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人一根芝麻糖,仅此而已。在我们老家,还有,有人在外面回不来不祭灶一说,说是把家人祭到外面不吉利。
    廿四儿,扫房子。通常地说,就是收拾下院子,打扫下院内外卫生,把扠把扫帚、农具家什堆码整齐,过去没那么多讲究,干净整洁就好。
   廿五磨豆腐、廿七杀年猪,有时只是一说。三里五乡有专门卖豆腐的豆腐坊,不是谁家想磨豆腐就能磨得了的。杀年猪也一样,年景好时,杀头自家养的猪不难,除了留够家用,多余的到集市上卖了换点零用钱。年景不好时,买上几块猪肉也就过年了。
    廿六蒸馒头和廿八蒸枣花是一回事儿。馒头,是豫鲁晋陕面食大省的主食。这两天通常要蒸够全家初一到十五的主食。生产队那阵,各家分到的麦子不多,都是队里组织集体蒸馒头,然后按人头、当年工分收入,折合成馒头分到各家各户。尽管几十年过去了,生产队集体蒸馒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忙忙碌碌、说说笑笑,灶火通红的映照下,一笼笼杠子面、竹签馍出锅了。自家分到的那点麦子则磨成面粉,蒸出各式各样的花糕,有十二生肖中龙、鼠、兔、猴和刺猬小动物,有脸盆大小的大花糕,这些既是农民的创造,生活化的艺术品,也是年三十、初一祭祀神灵、祖先用的供品。毕竟是困苦年代,那时各家的细粮有限,生产队能分到的馒头不多,作为补充,家家户户还要蒸些一层白面一层红薯高粱面包裹的“花里虎”包皮卷,豆腐猪血粉条红薯叶馅的大包子。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真实的年生活。
   说着说着就来到年三十了。三十这天的讲究还是比较多的。
    三十儿贴花门。贴春联是孩子们的任务。年三十一大早,家家户户的孩子们,拿上事先备好的对联、浆糊、笤帚,不仅见门就贴,还要在床、柜、囤(当地方言读音dun,四声,下同)、斗、称、车、耧、牲口棚,门口的枣树、椿树上也贴上个“福”字、“道有”,或“抬头见喜”“出门见喜”之类小条幅,都是美好的寓意。其中,“道有”,是当地老辈人自创的一个连笔字,上面一个“道”字,一笔拉下来,走之的一捺成了“有”字上面的一横,不知道什么寓意,当年大家都这么写。
    年三十这天下午,长辈带上子孙要到祖坟上烧个香、磕几个头,言语着把已故父母、爷爷奶奶、列祖列宗请回家,一起过年。家里堂屋的墙上早已挂上了类似祖宗牌位的“神书”、下方供桌上也早已摆上了馒头、肉四大碗供品,香炉里焚上了香。
    印象中,三十这天晚上,我家三爷在自家院门口,用草木灰一圈一圈的画成粮食囤、上囤的梯子,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在院子里地上撒上芝麻杆,人走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说是撒岁,也寓意着芝麻开花节节高。
    北方年三十和第二天大年初一的饭没那么复杂,没有现在所谓的年夜饭一说。那时候,多数人家的年夜饭只是一碗饺子。为了讨个吉利,主妇们会在包饺子时,悄悄在里面放几个硬币,初一早上吃饺子,谁吃到了硬币,谁就是这年给家挣大钱的人。
   到了这个时候,浓浓的年味已经出来了。尽管那时没有春晚,没有张灯结彩、五光十色、绚丽缤纷,更没有电话手机、微信通讯娱乐工具。有的是,一家老少,围坐一起说说笑笑。
   大年初一,新的一年到了,这天人们起得特别早,应该有“赶春”的意思。我的印象中,小时候过年这天可热闹了,老人在家守门,备上些糖果、核桃,接待来人上门拜祖拜年,年轻人则带上孩子开始走东串西,先家门后近邻再远邻,开始了城里人少有的大拜年。不管同祖同宗,还是街坊邻居,沾亲带故的、平时有恩于己的、或曾经有点过节的,晚辈见了长辈,或打躬施礼,或磕头问安,一声“过年好”,还有恩于己者滴水之恩,与平时有点过节、生分了的邻居一笑泯恩仇。孩子们跟着家长,走东串西,一是让孩子多认识街坊四邻;二是让孩子们尊长辈、学礼貌;三是去别人家讨个喜,挣个糖、核桃、枣什么的。中午饭要丰盛些,一般是四凉四热一大碗炖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男人们喝上几杯酒,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初二起,开始走亲戚了。先是小辈们走新亲戚,初四五走老亲戚,亲戚多的提前跟各家打招呼,叫“齐客”。好处是:一个,大家难得过年凑在一起,说说话拉拉家常;二来少了主家麻烦。要不,今天一波明天一波的,主家也受不了,过年都不容易,大家都想休息休息。走亲戚自然少不了先拜年,给长辈磕头施礼,小孩子给长辈拜年,若能讨个一毛两毛的喜钱,自然高兴得屁颠屁颠的。
   农村的年,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中间,有赶庙会、看舞狮子、拳乡武术表演、
   正月十五一过,年基本上就算过完了,背负着新年的希望,该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新的一年,重新再出发。
   说过年,说习俗,曾经的过往,有的还在,有的则永远成了记忆,一种永远不复返回的记忆。
    时代在前进,变与不变,团团圆圆、欢欢乐乐就是年。
(草于2023.1.20晚)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