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艺馆:足踏进博赏瑰宝,精雕细刻游朔艺

  在东方明珠照耀之下的朔艺馆,此刻正在上海进博会的一隅,悄然绽放着独属于朔州的气韵灵动,高雅古朴的隼牟结构外立面,是历史馈赠的遗作,是迄今流传在世界之巅的惊叹。而朔艺馆内亦同这令人惊叹的隼牟结构一般,透过展品的岁月沉淀,探索朔州人走南闯北的风云历史,追溯令人敬仰的“门神”典故,摸索典藏精品背后的坚持和专注。

  在11月5日至10日期间,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吸引了无数人的驻足,获得了不少夸赞和各方专业收藏家及艺术专业人士认可和点赞,不少参观的领导人更是表示,朔艺馆不仅完美地展现了朔州的历史风华,更是将朔州人,中国人朴实无华,匠心造业的态度向世界展现淋漓尽致。

鎏金铜温酒樽

  通高41厘米,樽下承盘,自铭为“承旋”。樽的形制如常制,圆筒形,通体鎏金。樽腹中腰饰凸弦纹三道并附对称兽面衔环,三熊状立足。承盘较浅,通体鎏金,三熊状盘足。樽、盘之熊,遍体镶嵌圆形或水滴形红、绿宝石,犹如花斑,若不是因为有肖岗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益求精的巧手,这些珍品难与大众“相见”。

  多年来,肖岗已修复西汉胡傅鎏金铜温酒樽等国家级文物60余件。这些原本只能束之高阁的国宝,因为他的不懈坚持,努力付出,才有了如今映入眼帘的鎏金华彩,才有了我们可以追溯本源的精彩和信仰。岁月是无情的,我们无法去真实的去体会岁月的历史风华,可从眼前的展品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初匠人的细腻做工,繁复的雕刻,细腻的笔触,并深思这背后的不易,由衷升起对华夏朔州历史艺术文化的崇敬之心。

刻瓷

  初碰瓷,触手微凉,但片刻,其似有生命一般,在熟悉彼此之后,温润似玉,把玩在手,别有一番趣味。瓷器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代表之一,地位非同一般,它是世界认识我华夏的第一个词“China”,瓷器无论在历史河流中如何冲刷,它在国人乃至世界的心目中,都是瑰丽迷人的存在。

  “新刍自酌花瓷碗,醉倒扶携夕照中”、“玉色瓷盆绿柄深,夜凉移向小窗阴”瓷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至今。在历代瓷器工艺中,更是有一种工艺手法被广为传唱,那就是以瓷为纸,以刀为笔的“刻瓷”顾名思义,就是在瓷器上雕刻,为普通的日用瓷穿上华丽的外衣,赋予它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艺术价值和视觉美感。

  瓷器在朔州尤为重要,是朔州第三大产业,且有一人于刻瓷工艺十分了得,他便是麻渊,山西朔州人。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朔艺馆就有不少他的刻瓷作品,他深谙中国画追求的笔墨、神韵、空灵,也非常熟悉西洋油画讲究的点、线、面、黑、白、灰,其巧妙地结合中西艺术绘画特点,结合特色明显的风土人情,刻画的瓷器,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生动逼人,远观有笔墨淋漓的水墨妙趣,近看则有气势磅礴的刀迹刻痕。

门神

  大唐的雨,朔方的风,天下的门,门上的神,朔州的魂。“中华门神故里”源于朔州善阳籍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恭。他不仅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还同秦琼亲守宫门,护太宗安寝。后李世民命画工绘二人之像,悬于宫门左右。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尉迟恭生前身后从人到神的传奇,千百年来都是朔州的荣耀,一代代朔州人在新年换桃符之际,去旧符,迎新年,但从不忘为人之本,行忠义之事,天下问,不愧于心,世间行,不带尘泥染。

木雕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万物无中生有,木雕不同于其他材质被大家深刻迷恋的根源在于其深厚的文化承载,自古以来,其于道家,佛法之间的联系一直紧密相通,如最常见的佛珠、佛塔。而在朔艺馆就有这样一批令人称赞的历史复原建筑体。

  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殿顶天花藻井

  据史料记载,应县净土寺创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雄宝殿殿顶天花藻井为同时期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其构图丰富、雕刻精细、色泽华丽,是罕见的金代木雕珍品,典型地反映了金代室内装饰绚丽多彩的艺术特色。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已巍然屹立近千年。是我国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也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2012年8月,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华夏文化不止朔州一隅,更不止朔艺馆这一馆可尽显,它是华夏文化之窗的一个突破口,是呈现我国大好河山,上下千年文化的桥梁,感受朔州的人文,感受华夏的魅力,在朔艺之中,不知不觉穿越在金戈铁马的喧嚣,贩夫走卒的房市之中。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