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喜看家乡的巨变

—— 革开放40周年征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决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由此,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中国的奇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速度。在我的家乡陕西省榆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榆林,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内陆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榆林就是一座具有辉煌历史的边境贸易重镇,被人们称之为“九边重镇”。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曾经的边境贸易重镇如今焕发新颜,再现贸易重镇的繁荣景象。
  众所周知,陕北榆林地区自然条件极度恶劣,新中国成立前,榆林北部风沙区流沙已越过长城50多公里,榆林城北边就是一片沙漠,漫天的黄沙让人们的出行成为极大的问题。正如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所描述的一般,提起榆林,“濯濯万山无草木,萧萧千里少禽鸦”,放眼望去,一片荒凉。曾几何时,这便是榆林留给世人的印象。一头黄土,一头沙,说的就是过去的榆林。因为自然环境恶劣,我的家乡榆林地区在上世纪一直是陕西乃至全国的重度贫困地区。改革开放前,榆林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困苦,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生活水平低下。就拿我的家乡大窑湾村来说吧,在父亲记忆中,以前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住在土窑洞,每天都吃一碗高粱稀饭,根本不能填饱肚子。即使这样,家里还常常揭不开锅;40多年前的他们,几乎穿清一色的粗布衣服,衣服上面往往还带有许多补丁。由于家里的布票不多,又没有多余的钱,家里一年能为兄弟姐妹每人添置一套新衣服对父亲他们来说已经算很奢侈了。
  而今,经过40年的发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榆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收入在陕西省名列前茅。改革开放40年,我的家乡榆林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榆林,放眼望去,满目苍翠,一片碧绿,环境条件越来越好。曾经的荒漠早已变成一片绿色,沙漠逐渐从榆林的版图上消失,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国策的施行。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两项国策的推动下,经过40年的发展,曾经破烂不堪的城市早已焕发新颜,一座座新农村示范城镇在我的家乡榆林拔地而起,一条条宽广的柏油马路通向各村各户,极大方便了家乡百姓的出行。40年,家乡人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农民搬进了政府的保障性住房,经济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
  漫漫长路,饮水思源。家乡巨大的变化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过40年的发展实践,家乡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都得益于这4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优越。2006年,延续了2000多年农民“种地交税”的历史,被中央“一号文件”画上了句号,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同时,一系列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也随之出台,让家乡的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粮食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到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系列改革开放的红利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得到了实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国策的执行。40年,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逐步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新都,老百姓们曾经吃穿都是问题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我们要勇于承担起肩上的责任,要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为家乡的发展贡献青春,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