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某机场常见“小问题”引发的思考

东北某机场常见“小问题”引发的思考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伴随着临近春节的缤纷飞雪,各地游子纷纷踏上归乡之途,盼与家中亲人共度新年。但这过程中飞机的一落一起,却让亲友同事们不期而同地察觉到了东北某机场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大家有感而发,细述了各自的“小感受”。
对比国内其他机场的实际情况,该机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现象:一是安检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态度较差。在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时,可以看到不少类似的投诉情况。二是硬件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缺乏自助值机设施,引导类工作人员缺失,休息区照比国内其他机场陈旧简陋。三是对机场制度规定的变通略显固守。当经济舱安检旅客人数过多时,仍坚持不对普通旅客开放几乎“空荡”的公务舱安检通道,进而导致机场安检处滞留旅客问题较为严重。针对此类情况,或许有人会评说其行为并无问题,仅仅是工作人员坚持落实机场制度,但对比国内其他机场,这个理由就显得很牵强,难以让人欣然接受了。
对于笔者和几位同事来说,此现象归为谈资,无须以此“拔高”。但机场毕竟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精神文明面貌的门窗,细小的用心会赠人以温暖,但不懈的敷衍也会予以厌恶。微小的细节背后往往深藏着诸多因素,此文不讨论制度如何,但就东北经营服务意识较差的情况简述一下个人见解。
目前的东北正值风刀霜剑的寒冬季节,白天光照时间极短,落日后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在此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下,人们外出次数锐减,商业、服务业活动明显减少。与此同时,东南、西南等绝大部分地区虽气温明显降低,但丝毫不影响人们的外出消费行为。因此,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从客观上影响了东北地区人们的消费习惯,制约了地域的商业、服务业发展。
就历史观来看,东北地区的近代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彼时东北地区已经是东亚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后,为兼顾祖国发展需要,东北地区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大规模农业生产,为祖国其他地区输送经济血液。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广大平原,以及相当庞大的基础工业,均使东北成为全国经济恢复的基地,国家投资的重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东北的重工业在全国工业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1943年东北煤的生产量占全国的49%,生铁占87%左右,钢材占93%,电力占78%;全区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左右,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始与加深,占尽地理优势的东南沿海地区率先走向世界,乘着新兴产业之风快速崛起。而东北的农业、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仍然较高,第三产业占比虽逐年上升,但在全国范围内仍落后于东南、西南等大多数城市。这一系列的现象背后可总结出几点结论:一是建国时期东北地区的传统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老一辈人们的传统“优越感”导致东北人养成了“好面子”的潜在性格。二是东北地区是执行计划经济的典型地区,大型国企长期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进而导致区内人们官本主义占主流,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较差。
东北地区民风淳朴、热情大方,但是需要正确的政治思想引导和社会经济的辅助。只有将经济盘活,将人心盘活,才能大力推动东北地区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普及。
其实,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面对当下“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东北经济现状,可谓痛心疾首。面对波谲云诡的国内外经济市场,东北亟待改变目前低迷的经济现状,在以重工业和大规模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中,应要求东北地区政府和企业充分吸收和学习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制度、政策安排和共性创新实践,更要求东北从自身独特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文化特征出发,构建并不断提升其独特的制造业核心能力,从而盘活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摒弃传统保守思想,进一步提升市场化竞争意识,加快发展信息化产业,从根本上摘除落后、固守等负面标签。

某机场排队拥挤现象严重
某机场工作服务人员缺失
某机场基础设施陈旧

成都春熙路冬季购物场景

东北冬季购物场景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